茄 - 天然原型食物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🩺 介紹

茄是茄科植物茄的果實,既作為蔬菜食用,亦具中醫藥用價值。其紫色外皮含豐富花青素,果肉纖維可促進消化,中醫認為其性涼味甘,能清熱活血、消腫利尿。

📖 別名

落蘇、酪酥、崑崙紫瓜

📖 產地

印度(原生地) 中國(早期引進) 臺灣(廣泛種植)

✨ 有益成分

  • 茄鹼(龍葵鹼) (Solanine): 存在於茄科植物中的生物鹼,適量攝取具抗腫瘤潛力,但過量可能引發神經毒性。
  • 花青素(茄納辛) (Nasunin): 紫色表皮的關鍵成分,強效抗氧化劑,能清除自由基並保護腦細胞脂質。
  • 維生素P(蘆丁) (Rutin): 黃酮類化合物,可增強微血管韌性,改善心血管通透性。
  • 膳食纖維 (Dietary Fiber): 果肉中的纖維質能促進腸道蠕動,調節膽固醇吸收。
  • 📖 食用注意事項

    ■ 茄鹼過敏者禁用,可能引發口腔灼熱、噁心等茄科植物過敏反應<br /> ■ 腎功能不全者需限制攝取量,因鉀含量達229mg/100g<br /> ■ 服用抗凝血藥物(如warfarin)期間應保持攝取量穩定,維生素K含量影響藥物效用<br /> ■ 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建議煮熟食用,生茄子含少量goitrogen物質<br /> ■ 脾胃虛寒型腹瀉患者忌生食,冷凍乾燥製品每日不宜超過30g<br /> ■ 外科手術前後2週應避免大量攝取,因水楊酸成分可能影響凝血功能<br /> ■ 與降血糖藥物併用時需監測血糖,可能產生加成作用<br /> ■ 表皮損傷或發霉茄子絕對禁止食用,易產生高濃度龍葵鹼

    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    1. 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
    茄子富含花青素(如nasunin)及多酚類化合物,實驗證實能清除自由基並抑制NF-κB炎症因子表現。動物研究顯示茄皮萃取物可降低C反應蛋白濃度達32%,對慢性發炎疾病具潛在預防效果。

    2. 心血管保護機制
    含維生素P(蘆丁)可增強血管內皮細胞緊密連接蛋白表達,降低血管通透性。臨床試驗發現連續8週每日攝取200g茄子能使LDL氧化延遲時間增加19%,動脈硬化指數下降12%。

    3. 抗腫瘤活性
    茄鹼(solasodine glycosides)經體外實驗證實可誘導多種癌細胞凋亡,特別對結腸癌HT-29細胞株顯示劑量依賴性抑制效果。其作用機制與調控Bax/Bcl-2蛋白比例及激活caspase-3路徑有關。

    4. 血糖調控功能
    動物實驗表明茄子多糖可抑制α-葡萄糖苷酶活性達67%,並增加骨骼肌GLUT4轉位。糖尿病大鼠模型攝取茄子凍乾粉4週後,糖化血紅蛋白顯著降低1.8%。

    5. 神經保護潛力
    茄皮中的褪黑激素前體物質可通過血腦屏障,體外研究顯示能減少β澱粉樣蛋白誘導的神經元凋亡,可能與抑制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有關。

    6. 腸道菌群調節
    茄籽膳食纖維經體外腸道模擬發酵實驗,證實可增加雙歧桿菌數量2.3倍,同時降低產氣莢膜桿菌比例,其短鏈脂肪酸產量提升41%。

    📝 養身健康食譜(一)

    📝 養身健康(二)

    重要提醒:
    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