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逆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11
📚 出處
傷寒論 張仲景
🩺 主治
少陰病陽氣虛衰證。四肢厥逆,惡寒蜷臥,下利清穀,嘔吐腹痛,神衰欲寐,舌苔白滑,脈微細。或太陽病誤汗亡陽者。
✨ 功效
回陽救逆,溫中散寒
📖 方義
附子大辛大熱,溫腎回陽為君;乾薑辛熱,溫中散寒為臣;炙甘草甘溫,益氣和中,緩附、薑燥烈之性為佐使。三藥合用,共奏回陽救逆之功。
🧠 辯證要點
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、下利清穀、神疲欲寐等陰盛陽衰之象。舌質淡白,苔白滑,口不渴或喜熱飲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用於急救陽氣極度虛弱狀態,改善末梢循環冰冷,緩解嚴重腹瀉與嘔吐,提升身體基礎代謝機能。
➕ 加減
原方加人參6克,適用於利止而亡血(脫水兼氣血兩虛),增加益氣生津之效
加重附子至20克、乾薑至12克,治療陰盛格陽證(內寒外現假熱),增強破陰回陽之力
去甘草,加蔥白四莖,專治陰盛戴陽證(虛陽上浮面赤),加強通陽宣通上下之效
🌿 方劑配藥
- 附子:15 克
- 乾薑:9 克
- 炙甘草:6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強心作用:附子中的烏頭鹼及次烏頭鹼可增強心肌收縮力,改善心臟泵血功能,甘草酸協同調節心率。
2. 抗休克機制:通過擴張外周血管、改善微循環,提升血壓與組織灌注,對抗低血容量性及感染性休克。
3. 抗炎效果:乾薑的薑辣素與附子生物鹼抑制COX-2及NF-κB通路,降低促炎因子(如IL-6、TNF-α)釋放。
4. 抗氧化活性:甘草黃酮類成分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應激對心肌及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。
5. 調節免疫: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,平衡Th1/Th2細胞因子比例,改善免疫抑制狀態。
6. 神經保護作用:附子多糖促進神經細胞存活,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腦神經元凋亡。
7. 腸道功能調節:乾薑促進腸道蠕動,甘草苷修復腸黏膜屏障,緩解胃腸型厥逆症狀。
8. 代謝調控:提升線粒體ATP生成效率,改善能量代謝障礙,糾正「陽虛」狀態。
9. 腎上腺皮質刺激:透過下視丘-垂體-腎上腺軸(HPA軸)激活,增加皮質醇分泌。
10. 抗凝血作用: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素B2生成,改善高凝狀態下的微循環障礙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6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四肢冰冷至肘膝(厥逆),精神萎靡,面色蒼白,下利清穀(腹瀉未消化食物),惡寒蜷臥。
- 伴隨症:腹痛喜溫按,口不渴,小便清長,舌質淡、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勞累過度,飲食生冷(嗜冰飲、生魚片),近期因受寒誘發症狀加重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腎陽虛,陰寒內盛,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及臟腑。
- 辨證:少陰病(陽衰陰盛證),屬「真寒假熱」之裏寒急症。
5. 治療方案
- 方劑:四逆湯(原方)
- 組成:附子(炮)15g、乾薑10g、炙甘草6g
- 煎服法:附子先煎1小時,後入餘藥同煎,每日1劑,分2次溫服。
- 療程:3日為一階段,隨症調量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1劑後四肢漸暖,腹痛減輕;3劑後下利止,精神稍振。
- 複診:續服5劑,脈象轉沉緩,舌苔薄白,可起身活動。
- 鞏固期:減附子至9g,加白朮12g健脾,連服7日,體力恢復近常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生冷、油膩,宜溫熱軟食(如粥、薑湯)。
- 生活:避風寒,節勞力,夜臥保暖腹部。
- 禁忌:陽熱證、陰虛內熱者禁用;附子須先煎減毒,孕婦慎用。
- 特殊提示:若服後出現口麻、心悸,立即停藥並就醫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5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四肢厥冷(手足冰冷至肘膝)、下利清穀(腹瀉未消化食物)、精神萎靡、蜷臥惡寒。
- 伴隨症:面色蒼白、口唇青紫、腹中隱痛、嘔吐清涎、無汗、脈沉微細、舌淡苔白滑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夜間勞力工作,飲食不規律,偏好生冷食物。
- 近期受寒後症狀加重,既往有慢性腹瀉病史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少陰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及臟腑。
- 辨證要點:真寒假熱(外假熱而內真寒)、陽虛陰盛,屬「少陰病四逆證」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四逆湯(炮附子15g、乾薑9g、炙甘草6g)
- 加減:因腹瀉嚴重,加炒白朮12g、茯苓15g以健脾滲濕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用3劑後,手足轉溫,腹瀉次數減少,嘔吐止。
- 複診:原方減炮附子至9g,續服5劑,精神轉佳,腹痛緩解,脈象較前有力。
- 療效:連續調治2週,諸症基本平復,改予理中丸調理脾胃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陽熱證、陰虛內熱、真熱假寒者禁用;附子需先煎40分鐘以上以減毒性。
- 注意:服藥期間忌食生冷、油膩,避風寒;孕婦及心律失常者慎用。
- 追蹤:若服後出現口麻、心悸,應立即停藥並就醫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