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君子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醫學正傳 虞摶

🩺 主治

脾胃氣虛兼痰濕證。症見食少便溏、胸脘痞悶、嘔吐吞酸、面色萎白、語聲低微、四肢無力。

✨ 功效

益氣健脾,燥濕化痰

📖 方義

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補益脾胃氣虛,加陳皮理氣燥濕,半夏化痰降逆。全方標本兼治,補而不滯。

🧠 辯證要點

舌淡苔白膩、脈虛弱。氣虛症狀(乏力食少)與痰濕表現(嘔吐痰多)並見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增強脾胃消化功能,改善體力虛弱,同時化解體內多餘痰濕,緩解嘔吐脹氣等症狀。

➕ 加減

異功散

四君子湯加陳皮,主治小兒消化不良、腹脹便溏,側重理氣和胃

香砂六君子湯

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,強化行氣止痛功效,適用於胃痛腹脹明顯者

柴芍六君子湯

加柴胡、白芍,用於肝鬱脾虛證,兼見脅痛鬱悶等肝氣不舒症狀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人參:9 克
  • 白朮:9 克
  • 茯苓:9 克
  • 甘草:6 克
  • 陳皮:9 克
  • 半夏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增強免疫力: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及調節細胞因子分泌,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。
2. 調節胃腸功能:促進胃排空、改善腸道蠕動,並調節腸道菌群平衡。
3. 抗炎抗氧化:抑制促炎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釋放,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應激損傷。
4. 改善代謝功能:調節血糖、血脂代謝,降低胰島素抵抗。
5. 保護神經系統:抑制神經細胞凋亡,改善認知功能及神經退行性病變。
6. 抗腫瘤輔助作用:抑制癌細胞增殖並增強化療藥物敏感性,減輕放化療副作用。
7. 抗疲勞作用:提升能量代謝效率,減少運動後乳酸堆積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長期食欲不振,飯後腹脹,疲倦乏力,大便稀溏。
- 伴隨症狀:
- 晨起痰多,色白質稀。
- 面色萎黃,四肢微冷。
- 舌淡苔白膩,邊有齒痕。
- 脈象細弱,右關脈尤顯濡緩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偏好生冷食物。
- 長期熬夜,缺乏運動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反覆感冒。

4. 辯證分析
- 脾胃氣虛,運化失職,導致痰濕內生。
- 氣機升降失常,故腹脹納呆。
- 氣血生化不足,故面色萎黃、肢冷乏力。
- 舌脈合參,屬「脾胃氣虛兼痰濕證」。

5. 治療方案
- 方劑:六君子湯(組成:人參9g、白朮9g、茯苓9g、炙甘草6g、陳皮9g、半夏9g)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14日。
- 加減調整:
- 腹脹明顯加木香6g、砂仁6g(後下)。
- 痰多黏稠加桔梗6g、生薑3片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第一週:腹脹減輕,食慾略增,痰量減少,大便成形。
- 第二週:疲倦感明顯改善,四肢轉溫,舌苔變薄,齒痕減輕。
- 後續調理:改為隔日1劑,配合飲食忌生冷,連續調理1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忌生冷、油膩、過飽,建議定時定量,以溫軟食物為主。
- 避免過度勞累,適度運動(如八段錦、散步)。
- 禁忌:外感發熱、陰虛火旺、實熱證者不宜使用。
- 孕婦及特殊體質者需醫師評估後調整用藥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長期食後腹脹,食慾不振,倦怠乏力,大便稀溏。
- 伴隨症狀:晨起痰多色白,偶有胸悶氣短,舌質淡胖、邊有齒痕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病程:症狀持續約半年,加重兩週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飲食不規律,偏好生冷油膩食物。
- 工作壓力大,久坐少動,每日睡眠不足6小時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爾自行服用消食片未見效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胃氣虛,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。
- 證型:脾虛痰濕證。
- 分析:腹脹、食慾差為脾失健運;痰多、苔膩為濕聚成痰;倦怠、脈濡緩為氣虛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。
- 加減:加木香6克、砂仁5克(後下)以行氣化濕;兼大便稀溏,加炒扁豆15克、山藥12克。
- 劑量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日後腹脹減輕,食慾稍增,痰量減少。
- 複診:續服7劑,大便成形,乏力改善,舌苔轉薄白。
- 鞏固:原方去半夏,加黨參15克,再服14劑,諸症基本消失,改為六君子丸調理1個月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生冷、油膩、甜食;宜少量多餐,主食以山藥、小米粥為佳。
- 生活:適度運動(如散步),避免久坐;調節情緒,減少思慮。
- 禁忌:外感發熱、陰虛火旺者慎用;服藥期間禁飲酒及濃茶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