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膽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3
📚 出處
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陳無擇
🩺 主治
膽胃不和、痰熱內擾證。症見虛煩不眠、胸悶口苦、嘔吐呃逆、頭暈心悸、舌苔白膩或黃膩、脈滑或弦數。亦治癲癇、驚悸、消化不良等屬痰熱者。
✨ 功效
理氣化痰,清膽和胃
📖 方義
半夏燥濕化痰,竹茹清熱化痰;枳實破氣消痰,陳皮理氣化痰,合而加強化痰之力。茯苓健脾利濕,生薑和胃止嘔,大棗甘草調和諸藥,共奏清膽和胃、理氣化痰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①痰熱內擾:胸悶口苦、舌苔膩、脈滑數 ②膽胃不和:虛煩失眠、嘔惡心悸 ③常伴情緒不安、易驚多夢
📘 功效白話文
改善因壓力或飲食不當引起的焦慮失眠、胸悶噁心,幫助消化機能,調節自律神經紊亂症狀
➕ 加減
加黃連6克、黃芩9克,適用痰熱化火、口苦煩躁明顯者
加人參6克、酸棗仁12克、遠志9克,加強安神益氣,治心悸失眠嚴重者
加鬱金9克、石菖蒲6克,針對痰阻清竅之健忘、言語不利
生薑加至6克、加砂仁6克,強化止嘔效果,治妊娠惡阻或嚴重嘔吐
🌿 方劑配藥
- 半夏:15 克
- 竹茹:15 克
- 枳實:15 克
- 陳皮:22.5 克
- 甘草:7.5 克
- 茯苓:11 克
- 生薑:3 克
- 大棗:1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半夏(Pinellia ternata)
- 鎮咳祛痰:含生物鹼成分,抑制呼吸道黏膜刺激反應。
- 抗潰瘍作用:調節胃酸分泌,保護胃黏膜。
- 鎮靜中樞神經:降低腦部異常放電,改善焦慮症狀。
2. 竹茹(Bamboo shavings)
- 抗菌消炎: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致病菌。
- 調節體溫:通過發汗作用改善發熱狀態。
- 抗過敏:降低組織胺釋放,緩解氣管痙攣。
3. 枳實(Citrus aurantium)
- 胃腸動力調節: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,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。
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降低氧化壓力損傷。
- 降血壓: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(ACE)活性。
4. 陳皮(Citrus reticulata pericarp)
- 促進消化:揮發油刺激消化酶分泌,加速胃排空。
- 抗炎鎮痛:抑制COX-2酶活性,降低前列腺素合成。
- 調脂作用:減少低密度脂蛋白(LDL)氧化。
5. 甘草(Glycyrrhiza uralensis)
- 類固醇樣作用:甘草酸抑制11β-HSD2酶,調節皮質醇代謝。
- 免疫調節: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,平衡Th1/Th2反應。
- 抗病毒:抑制病毒複製酶活性,對疱疹病毒有效。
6. 茯苓(Poria cocos)
- 利尿消腫:抑制腎小管鈉離子再吸收,增加尿量。
- 免疫增強:多醣體激活NK細胞與T淋巴細胞活性。
- 鎮靜安神:調節GABA受體功能,延長睡眠時間。
7. 生薑(Zingiber officinale)
- 抗嘔止吐:薑辣素抑制5-HT3受體,阻斷嘔吐反射。
- 抗血小板凝集:抑制血栓素A2合成,改善微循環。
- 抗發炎:抑制NF-κB通路,降低IL-6、TNF-α水平。
8. 大棗(Ziziphus jujuba)
- 補血作用:富含環磷酸腺苷(cAMP),促進造血幹細胞增殖。
- 腸道保護:水溶性纖維調節腸道菌群平衡。
- 抗疲勞:增加肝醣儲存,延緩運動後乳酸堆積。
(註:現代藥理研究多基於單味藥提取物實驗,複方協同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驗證。)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心悸、失眠多夢3個月,加重1週。
- 主要症狀:
- 夜間難以入睡,易驚醒,夢境紛擾。
- 心悸胸悶,自覺心慌不安。
- 頭暈頭重,晨起口苦黏膩。
- 食慾不振,飯後脘腹脹滿。
- 伴隨症狀:
- 大便黏滯不暢,小便短黃。
- 舌質淡紅,苔黃膩,脈弦滑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,常熬夜。
- 飲食偏好油膩、甜食,少運動。
- 無慢性病史,偶有經前乳房脹痛。
4. 辯證分析
- 證型:膽鬱痰擾,痰熱內蘊。
- 病機:長期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膽氣鬱滯,氣鬱化火,灼津成痰。痰熱擾及心神,故失眠心悸;痰阻中焦,脾胃升降失司,故脘脹納呆;舌脈均為痰熱內蘊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溫膽湯加減
- 組成:半夏10g、竹茹12g、枳實10g、陳皮10g、茯苓15g、生薑6g、甘草6g、酸棗仁15g、遠志10g、黃連3g。
-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第1週):服藥3日後,睡眠改善,驚醒次數減少;心悸減輕,口苦稍緩。
- 複診(第2週):調整方劑去黃連,加白朮12g健脾,續服7劑。脘腹脹滿消退,食欲漸增,大便轉暢。
- 三診(第4週):舌苔轉薄白,脈緩滑。改為隔日1劑鞏固,隨訪1月未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辛辣、油膩食物,避免飲酒及濃茶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作息,適度運動(如八段錦、散步),保持情緒舒暢。
- 特殊禁忌:脾胃虛寒者慎用原方,需調整配伍;孕婦及月經期需醫師評估後使用。
- 其他:若服藥後出現腹瀉或口乾加重,應停藥並回診調方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失眠3個月,伴心悸、頭暈。
- 症狀細節:
- 入睡困難,多夢易醒,夢境紛擾。
- 心悸胸悶,自覺心跳快,偶有手抖。
- 頭暈昏沉,晨起明顯,伴口苦口黏。
- 胃脘痞滿,食慾不振,噁心感,大便黏滯不暢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熬夜工作,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喜食辛辣油膩。
- 無慢性病史,偶有焦慮情緒,未服西藥安眠劑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膽鬱痰擾,痰熱內蘊,膽胃不和。
- 證型:痰熱內擾證。
- 分析:
- 長期情志不遂,膽失疏泄,氣鬱生痰,痰鬱化熱。
- 痰熱擾心則失眠心悸;上蒙清竅則頭暈;犯胃則噁心納差。
- 舌苔黃膩、脈滑數為痰熱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溫膽湯加減
- 組成:
陳皮10g、半夏10g、茯苓15g、竹茹10g、枳實10g、甘草6g、生薑3片、大棗3枚。
- 加減:
- 加黃連6g(清心除煩)、酸棗仁15g(養心安神)。
- 去原方生薑,減其溫燥之性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睡眠改善,入睡時間縮短,心悸減輕,噁心感消失,舌苔轉薄黃。
- 二診:原方加遠志10g(化痰安神),續服14劑。頭暈明顯緩解,大便通暢,食慾增進。
- 三診:苔轉薄白,脈趨緩和。調整為隔日一劑,鞏固2週,症狀基本消除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生活調攝:
- 忌辛辣肥甘,飲食清淡,晚餐不宜過飽。
- 規律作息,睡前避免思慮過度,可配合深呼吸放鬆。
- 禁忌:
- 脾胃虛寒、舌淡苔白滑者慎用。
- 服藥期間忌冷飲、咖啡、濃茶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