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苓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4

📚 出處
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外有表證,內停水濕。頭痛發熱,煩渴欲飲,水入即吐,小便不利。水濕內停之泄瀉、水腫、身重。痰飲臍下動悸,吐涎沫而頭眩。

✨ 功效

利水滲濕,溫陽化氣

📖 方義

澤瀉為君利水滲濕,豬苓茯苓助君利水為臣,白朮健脾運濕為佐,桂枝溫陽化氣兼解表邪為使。全方通陽化氣、利水滲濕,恢復氣化功能。

🧠 辯證要點

太陽經腑同病證(表邪未解+水蓄膀胱)。特徵:小便不利+口渴+苔白+脈浮/浮數。水濕內停見水腫、泄瀉、身重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促進體內多餘水分排出,改善水腫與小便不暢問題,同時增強身體陽氣運作來調節水液代謝

➕ 加減

茵陳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

原方加茵陳蒿,主治濕熱黃疸兼小便不利者,增強清熱利濕退黃功效

四苓散(《丹溪心法》)

去除桂枝,適用於水濕內停而無表證者,單純健脾利水

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

五苓散合平胃散,加強燥濕運脾作用,主治水濕內停兼脾胃濕困之腹瀉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澤瀉:25 克
  • 豬苓:12 克
  • 茯苓:12 克
  • 白朮:12 克
  • 桂枝:8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利尿作用**
- 茯苓、豬苓、澤瀉中的活性成分(如三萜類化合物)可促進腎臟排尿功能,調節水液代謝。
- 研究顯示五苓散能增加尿量,調節電解質平衡,類似於現代利尿劑作用。

2. **抗炎與免疫調節**
- 桂枝、白朮中的揮發油和多醣具有抗炎效果,抑制促炎因子(如TNF-α、IL-6)。
- 茯苓多醣可調節免疫細胞活性,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。

3. **改善水腫與代謝症候群**
- 臨床研究指出五苓散可緩解腎性水腫、肝硬化腹水及心因性水腫。
- 澤瀉中的成分能降低血脂與血糖,改善代謝異常。

4. **保護腎臟功能**
- 實驗證實五苓散可減輕腎小管損傷,抑制腎纖維化,降低蛋白尿。
- 調節水通道蛋白(AQP2)表達,改善腎臟水液輸布。

5. **調節腸胃功能**
- 白朮、茯苓能促進腸胃蠕動,調節腸道菌群平衡,緩解腹瀉。
- 抑制胃酸過度分泌,保護胃黏膜,改善消化不良。

6. **抗氧化與抗衰老**
- 豬苓、澤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可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壓力。
- 動物實驗顯示五苓散能延緩腎臟與肝臟組織老化。

7. **抗菌與抗病毒**
- 桂枝中的桂皮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- 體外研究顯示五苓散對流感病毒複製具輕度抑制效果。

8. **調節血壓與心血管保護**
- 桂枝擴張血管,改善微循環,協同利尿作用輔助降血壓。
- 澤瀉提取物可減少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腹脹、小便不利3個月,近一週加重,伴下肢輕度浮腫。
- 症狀細節:
- 口渴但飲水後腹脹加劇,小便量少色淡。
- 食慾不振,大便稀溏,每日2-3次。
- 頭重昏沉,肢體困重,活動後疲倦明顯。
- 舌象:舌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膩。
- 脈象:濡緩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嗜食生冷及油膩食物。
- 每日久坐辦公,缺乏運動,偶有飲酒習慣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水濕內停,膀胱氣化不利,脾失健運。
- 證型:太陽蓄水證合脾虛濕困。
- 分析:外感濕邪未解,內傷脾陽,水液代謝失常,致小便不利、腹脹;濕阻中焦則納差、便溏;水泛肌表則下肢浮腫。

5. 治療方案
- 方劑:五苓散(原方比例)
- 茯苓18g、豬苓12g、澤瀉15g、白朮12g、桂枝9g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- 飲食調護:忌生冷、油膩,宜食薏苡仁、山藥等健脾利濕之品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第3日:小便量增加,腹脹減輕,下肢浮腫消退。
- 第7日:口渴明顯改善,大便成形,精神轉佳。
- 續服5劑後:諸症基本消失,調整為每週3劑鞏固療效,共調理2週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服藥期間避免過量飲水,宜小口頻服。
- 保持適度運動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情緒宜平和,忌焦慮勞神。
- 禁忌:
- 陰虛津虧、無濕熱者慎用。
- 嚴重脫水或電解質紊亂者需配合西醫補液治療。
- 孕婦使用前需經醫師評估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
- 年齡:5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下肢水腫2月餘,小便量少,伴隨腹脹、口渴但飲水後不適。
- 伴隨症狀:輕度腹瀉(日2-3次,質稀)、頭暈重脹感、食慾不振、四肢乏力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沉細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節,喜食生冷油膩,工作需久坐,缺乏運動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飲酒習慣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虛濕困,膀胱氣化不利,水濕內停。
- 辨證:太陽蓄水證兼脾陽不振,水液代謝失常,津液不布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五苓散
- 組成及劑量:
茯苓18g、豬苓12g、澤瀉15g、白朮12g、桂枝9g
- 加減:腹脹明顯加厚朴6g、陳皮9g;氣虛甚加黨參15g、黃耆12g。
- 服法:水煎取汁,每日1劑,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3日後:小便量增,下肢水腫減輕30%,腹脹稍緩,口渴減。
- 7日後複診:水腫消退70%,腹瀉改善(日1次),頭暈減輕,食慾漸增。
- 調整方案:原方去豬苓,加炒白扁豆15g,續服5劑鞏固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高鹽、油膩,宜清淡易化濕之品(如薏苡仁、冬瓜)。
- 生活調攝:適度活動促進氣血運行,避免久坐濕冷環境。
- 特殊禁忌:陰虛津虧、高熱傷津者慎用;若水腫伴隨心悸喘促,需西醫排除心腎重症。
- 服藥提示:服藥期間觀察小便量及水腫變化,若尿量突增需調整劑量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