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瘟敗毒飲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13

📚 出處

《疫疹一得》 余霖(余師愚)

🩺 主治

瘟疫熱毒,氣血兩燔證。症見壯熱煩渴,頭痛如劈,狂躁譫語,或發斑吐衄,舌絳唇焦,脈沉數或沉細而數。

✨ 功效

清熱解毒,涼血瀉火

📖 方義

融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三方於一體,石膏知母清氣分熾熱,犀角地黃涼血解毒,芩連梔子瀉火解毒,配連翹玄參透熱轉氣,竹葉桔梗載藥上行,共奏氣血兩清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1.高熱持續不退伴出血傾向 2.舌質深紅少津 3.脈象數而有力或細數 4.神志異常症狀明顯

📘 功效白話文

針對嚴重感染性發熱疾病,具有強力消炎退燒作用,能改善出血症狀並保護重要器官功能

➕ 加減

出血嚴重

加側柏葉15g、白茅根30g,增強涼血止血功效

抽搐驚厥

加羚羊角粉3g(沖服)、鉤藤15g,加強熄風止痙作用

便祕腹脹

加大黃9g(後下)、芒硝6g(沖服),通腑瀉熱

陰傷明顯

加麥冬15g、天花粉15g,增強養陰生津之效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生石膏:180 克
  • 生地黃:30 克
  • 水牛角:30 克
  • 黃連:12 克
  • 梔子:12 克
  • 桔梗:12 克
  • 黃芩:12 克
  • 知母:15 克
  • 赤芍:15 克
  • 玄參:15 克
  • 連翹:15 克
  • 牡丹皮:15 克
  • 淡竹葉:9 克
  • 甘草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- 抗病毒作用:抑制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等複製,降低病毒載量
- 免疫調節:調控細胞因子風暴(如IL-6、TNF-α),減輕全身炎症反應
- 解熱鎮痛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調節下視丘體溫中樞
- 改善微循環:降低血液黏稠度,抑制血小板聚集,防止DIC形成
- 器官保護:抑制NF-κB通路,減輕肺/肝/腎細胞氧化損傷
- 抗菌作用: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鏈球菌等具抑菌效果
- 抗內毒素:降低血漿內毒素水平,減輕內毒素誘導的器官損傷
- 調節腸道菌群:增加有益菌豐度,維持腸道屏障功能
- 神經保護:抑制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,減輕腦炎性損傷
- 代謝調控:改善糖脂代謝紊亂,調節急性期蛋白表達

(注意:現代藥理研究多基於動物實驗與體外細胞實驗,臨床人體作用機制仍需更多高質量研究證實)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3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高熱(39.8℃)持續3日,面赤煩躁,頭痛如劈,口渴引飲
- 伴隨症:
- 全身散見紫紅色瘀斑(發斑),咽喉腫痛難嚥
-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(3日未解)
- 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有力
- 夜間譫語,手足偶見輕微抽搐

3. 過往生活史
- 工作壓力大,長期熬夜
- 飲食偏嗜辛辣油膩,偶飲酒
- 無慢性病史,近期接觸流感患者

4. 辯證分析
- 證型:溫病氣血兩燔證(疫毒熾盛,燔灼氣血)
- 病機:疫毒內侵,熱毒充斥氣分與血分,迫血妄行,擾及心神
- 關鍵辨證點:高熱發斑、舌紅絳、脈洪數,符合「氣血兩燔」特徵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清瘟敗毒飲加減
- 劑量與加減:
- 生石膏60g(先煎)、生地黃30g、黃連10g、梔子15g
- 水牛角30g(先煎)、黃芩12g、知母15g、赤芍12g
- 玄參20g、連翹15g、牡丹皮12g、竹葉10g
- 甘草6g
- 服法:每日1.5劑,分3次涼服,配合物理降溫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日:服藥後4小時微汗出,體溫降至38.5℃,譫語減少
- 三日:體溫恢復正常(36.8℃),發斑顏色轉淡,大便通暢
- 五日:瘀斑消退,咽喉腫痛緩解,舌苔轉薄黃,脈象趨緩
- 調整:後期石膏減至30g,加山藥15g、茯苓12g健脾護胃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
- 脾胃虛寒、陽虛畏寒者禁用
- 服藥期間禁食辛辣、油膩、海鮮發物
- 孕婦慎用,需調整劑量並監測胎象
- 注意:
- 高熱持續不退或抽搐加劇時,需中西醫結合治療
- 劑量需依體質調整,石膏過量易致腹瀉
- 服藥後若出現輕微腹瀉,可加粳米同煎緩和藥性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|年齡:3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突發高熱(體溫39.8°C)、面赤煩躁、劇烈頭痛如劈
- 伴隨症:
- 全身皮膚散見紫紅色瘀斑,壓之不褪色
- 口渴引飲(日飲水量達5公升)
- 咽喉腫痛潰爛,吞嚥困難
- 鼻衄不止,血色鮮紅濃稠
- 小便短赤灼熱,三日未解大便
- 舌象:舌質絳紅,苔黃燥起刺
- 脈象:洪數有力,尺部尤盛

3. 過往生活史
- 從事夜間保全工作,長期日夜顛倒
- 嗜食辛辣烤炸,每日飲高粱酒200ml
- 家族有血友病史(患者凝血功能檢查正常)

4. 辯證分析
- 疫毒熾盛,氣血兩燔:高熱、發斑、衄血為熱入血分徵兆
- 三焦火毒壅滯:頭痛如劈屬火毒上攻清竅,便閉溲赤為下焦熱結
- 陰津耗傷:大渴引飲、舌燥苔黃為熱盛傷陰之象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加減:清瘟敗毒飲化裁
- 生石膏60g(先煎)|生地黃30g|犀角水牛角代30g(先煎)
- 黃連12g|梔子15g|桔梗10g|黃芩15g
- 知母15g|赤芍20g|玄參25g|連翹20g
- 牡丹皮15g|竹葉12g|甘草6g
- 加減:
- 大黃10g(後下)通腑瀉熱
- 紫草15g涼血消斑
- 白茅根30g止衄生津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診:急煎1劑,每4小時服200ml,配合冰敷額頸
- 6小時後體溫降至38.5°C,衄血止,解出燥屎數枚
- 二診(3日後):
- 體溫恢復正常,瘀斑轉暗,口渴減半
- 去大黃、犀角,石膏減至30g,加麥冬20g養陰
- 三診(7日後):
- 僅餘輕微咽痛,瘀斑消退,二便通調
- 改竹葉石膏湯善後,忌口調養半月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
- 嚴禁辛熱發物(牛羊鵝肉、辣椒、酒類)
- 服藥期間忌食寒涼生冷(避免冰品、生魚片)
- 特殊警示:
- 犀角禁用改水牛角代替,需久煎2小時以上
- 老年體弱或脾虛便溏者需減量並加健脾藥
- 服藥後若現冷汗、脈微須立即停藥,防陽脫
- 調攝建議:
- 治療期間絕對臥床,保持室溫涼爽通風
- 恢復期每日卯時(5-7AM)靜坐調息養陰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