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膽瀉肝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醫方集解》 汪昂
🩺 主治
肝膽實火上炎證(頭痛目赤、脅痛口苦、耳聾耳腫)及肝膽濕熱下注證(小便淋濁、陰癢陰腫、婦女帶下黃臭)
✨ 功效
瀉肝膽實火,清下焦濕熱
📖 方義
龍膽草大苦大寒瀉肝膽實火,黃芩、梔子助清熱瀉火;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導濕熱下行;當歸、生地養血滋陰防苦燥傷陰;柴胡疏肝兼引經;甘草調和諸藥
🧠 辯證要點
舌紅苔黃或黃膩,脈弦數有力,具肝膽實火或濕熱下注之典型症狀
📘 功效白話文
清除肝膽過盛的火氣與毒素,改善因火氣大引起的頭痛、眼睛紅腫,並緩解生殖泌尿系統的濕熱問題如小便灼痛、白帶異味等
➕ 加減
加川芎6g、菊花9g,增強清頭目止痛功效
加滑石15g、瞿麥9g,強化利尿通淋作用
加茵陳15g、大黃6g,加強利膽退黃效果
加苦參9g、白鮮皮9g,增強燥濕止癢功能
🌿 方劑配藥
- 龍膽草:6 克
- 黃芩:9 克
- 梔子:9 克
- 澤瀉:12 克
- 木通:9 克
- 車前子:9 克
- 當歸:6 克
- 生地黃:6 克
- 柴胡:6 克
- 甘草:3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抗炎作用**:方中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等成分能抑制多種炎症介質(如TNF-α、IL-6),減輕組織炎症反應。
2. **抗菌抗病毒**:黃芩苷、梔子苷等有效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流感病毒等病原體有抑制作用。
3. **保肝利膽**:龍膽草、柴胡可促進膽汁分泌,降低血清轉氨酶,改善肝細胞損傷。
4. **免疫調節**:當歸、生地黃等成分可調節T淋巴細胞活性,增強免疫平衡。
5. **利尿作用**:澤瀉、車前子能增加尿液排泄,減輕水腫及體內代謝廢物滯留。
6. **抗氧化**:梔子、黃芩中的多酚類物質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應激損傷。
7. **解熱鎮痛**:柴胡、甘草具有退熱及中樞鎮痛效果,緩解發熱及疼痛症狀。
8. **調節腸道菌群**:部分研究指出該方可能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改善代謝異常。
9. **抗過敏**:黃芩、當歸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,緩解過敏性反應。
(註:以上基於實驗室及動物模型研究,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。)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3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頭痛目赤、耳鳴如潮、脅肋脹痛持續一週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灼熱。
- 伴隨症候:
- 夜間多夢易醒,情緒急躁易怒。
- 陰囊潮濕瘙癢,帶下黃稠(患者自述配偶亦有類似分泌物問題)。
- 大便黏滯不爽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數有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,每日熬夜至凌晨。
- 飲食偏好辛辣燒烤,嗜飲啤酒,日均酒精攝入量約500毫升。
- 無規律運動習慣,近兩年體重增加10公斤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肝膽濕熱循經上擾,下注陰器。
- 辨證要點:
- 頭痛耳鳴、脅痛口苦為肝膽實火上炎。
- 陰癢帶下、小便赤澀屬濕熱下注。
- 舌脈象佐證濕熱內蘊,肝失疏泄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龍膽瀉肝湯(原方加減)
- 龍膽草6g、黃芩9g、梔子9g、澤瀉12g、木通6g、車前子9g、當歸6g、生地黃15g、柴胡6g、生甘草3g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- 配合調護:忌辛辣酒類,建議每日午後散步30分鐘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頭痛減輕,小便轉清,陰囊瘙癢緩解約五成,舌苔轉薄黃。
- 二診調整:原方去木通,加白鮮皮10g、茯苓15g,續服7劑。
- 三診結果:諸症消失九成,體重減輕3公斤,脈轉柔和。改予丹梔逍遙散調理善後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
- 脾胃虛寒者禁用,服藥期間若出現胃脘冷痛需立即停用。
- 木通用量嚴格控制,避免長期使用(本案短期使用且劑量未超標)。
- 生活調攝:
- 嚴格戒酒,晚餐改以薏苡仁粥健脾胃。
- 建議亥時(21-23點)前就寢以養肝血。
- 治療期間配偶需同步檢查婦科感染問題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3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頭痛劇烈(兩側太陽穴脹痛)、口苦咽乾、脅肋灼痛、小便短赤澀痛
- 伴隨症:耳鳴如潮、陰囊潮濕瘙癢、睡眠易驚醒、大便黏滯臭穢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有力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頻繁熬夜,飲食嗜好辛辣燒烤及飲酒(每週3-4次應酬)
- 既往有輕度脂肪肝病史,未規律治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肝膽濕熱循經上擾,下注陰器,兼夾火邪熾盛
- 辨證要點:
- 頭痛、耳鳴屬肝膽經循行部位火熱上衝
- 脅痛、口苦為膽氣鬱滯化火
- 陰囊濕癢、小便赤澀乃濕熱下注
- 舌脈呈現典型濕熱蘊結之象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龍膽瀉肝湯
- 龍膽草6g、黃芩9g、梔子9g
- 澤瀉12g、木通6g、車前子9g(包煎)
- 當歸6g、生地黃15g、柴胡6g、生甘草3g
- 加減:
- 加黃連3g清心除煩,茵陳15g加強利濕
- 去原方中關木通,改用川木通(避免腎毒性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):頭痛減輕,小便轉清,陰部潮濕感改善,睡眠稍安
- 二診(14日):脅痛消失,耳鳴減半,舌苔轉薄黃,脈弦勢趨緩
- 三診(28日):諸症基本消除,調整方劑減龍膽草至3g,加白朮10g健脾胃防苦寒傷正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治療期間嚴格戒酒,忌食羊肉、韭菜等辛熱發物
- 生活調攝:避免熬夜(建議23點前就寢),保持情緒疏泄
- 特殊禁忌:脾胃虛寒者慎用,長期服用需監測腎功能(因含木通類成分)
- 停藥指徵:症狀消除後即停用,不宜超過1個月連續服用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