逍遙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3

📚 出處
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 陳師文等

🩺 主治

肝鬱血虛脾弱證。症見兩脅作痛,頭痛目眩,口燥咽乾,神疲食少,或月經不調,乳房脹痛,脈弦而虛者。

✨ 功效

疏肝解鬱,養血健脾

📖 方義

柴胡疏肝解鬱為君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為臣,白朮、茯苓健脾祛濕,少量薄荷助柴胡疏泄肝鬱,生薑溫胃和中,炙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疏肝養血與健脾並用,體現『肝脾同調』治法。

🧠 辯證要點

肝鬱表現(情緒抑鬱/胸脅脹滿)+血虛徵象(面色萎黃/月經量少)+脾弱症狀(食少乏力/大便溏軟)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情緒壓力相關症狀,調節內分泌系統,增強消化功能,緩解經前症候群與更年期不適

➕ 加減

加味逍遙散(丹梔逍遙散)

原方加牡丹皮6g、梔子6g,適用於肝鬱化火見心煩易怒、面紅目赤者

黑逍遙散

原方加生地黃或熟地黃15g,加強養血功效,適用於血虛嚴重伴陰虛潮熱者

脾虛重者加味

加黨參12g、山藥15g,適用於食慾極差、腹脹便溏等脾虛突出症狀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柴胡:9 克
  • 當歸:9 克
  • 白芍:9 克
  • 白朮:9 克
  • 茯苓:9 克
  • 炙甘草:4.5 克
  • 生薑:3 克
  • 薄荷:3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- 柴胡(主成分)中的皂苷類化合物具有抗炎、調節免疫及抗抑鬱作用,可影響中樞神經單胺類神經遞質(如5-HT、NE)水平
- 當歸與白芍配伍能協同改善血液流變學,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栓風險
- 白朮多醣與茯苓三萜類成分共同調節腸道菌群,增強腸黏膜屏障功能,改善腸易激綜合症
- 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具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,可調節HPA軸(下丘腦-垂体-腎上腺軸)應激反應
- 薄荷揮發油成分(薄荷醇、薄荷酮)通過TRPM8受體途徑調節內臟痛覺敏感度
- 複方研究顯示能調節雌激素受體ERα/ERβ平衡,改善更年期潮熱與經前憂鬱症狀
- 全方水提物可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,降低TGF-β1/Smad通路表達,具抗肝纖維化作用
- 臨床藥理證實能調節Th1/Th2細胞因子平衡,降低IL-6、TNF-α等促炎因子水平
- 通過抑制MAO-A活性及提升腦區BDNF表達,發揮抗焦慮與神經保護作用
- 配伍機制研究顯示柴胡-白芍藥對可協同增強GABA_A受體功能,調節邊緣系統情緒反應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3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兩側脅肋脹痛反覆發作半年,情緒焦躁易怒,月經前乳房脹痛明顯,經期紊亂(週期延後5-7日),經量少、色暗夾血塊。
- 伴隨症:食慾不振,飯後腹脹,倦怠乏力,頭暈目眩,入睡困難且多夢,大便時乾時溏,舌質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細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,常熬夜至凌晨1-2點,飲食偏嗜生冷及油炸食物,無規律運動習慣,近兩年情緒抑鬱傾向未就醫。

4. 辯證分析
- 肝鬱脾虛:脅痛、經前乳脹、脈弦為肝氣鬱滯;食少腹脹、倦怠便溏屬脾虛失運。
- 氣滯血瘀:經血色暗夾塊、舌質略暗為血行不暢之象。
- 氣血失和:頭暈目眩、失眠多夢乃肝鬱化火擾及心神,兼氣血生化不足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逍遙散加減
- 當歸10g、白芍12g、柴胡9g、茯苓15g、白朮12g、炙甘草6g、薄荷6g(後下)、生薑3片
- 加減:
- 加合歡皮12g、酸棗仁15g(安神解鬱)
- 加香附9g、鬱金9g(行氣活血)
-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避開經期,連服14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週:脅痛減輕50%,食慾改善,睡眠稍安穩,大便成形。
- 第二週:經期準時來潮,乳脹明顯緩解,經量增加、血塊減少,情緒趨穩。
- 後續調整:原方去薄荷、生薑,加黨參12g、陳皮6g(加強健脾),續服7劑鞏固,並配合每週3次八段錦調理氣機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辛辣、油膩,減少咖啡攝入。
- 情緒調攝:建議每日冥想15分鐘,避免過度思慮。
- 特殊禁忌:陰虛火旺者慎用薄荷、柴胡;孕婦需調整方劑比例(去桃仁、紅花類活血藥)。
- 追蹤建議:每月經後回診評估,若口乾咽燥加重需轉方滋水清肝飲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
- 年齡:36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經前乳房脹痛、情緒焦躁易怒,月經週期不規律(時而提前7-10日,時而延後半月),經血量少色暗。
- 伴隨症狀:
- 頭暈目眩,口苦咽乾
- 脅肋部脹悶不舒,飯後腹脹
- 食慾不振,大便時乾時溏
- 夜寐不安,多夢易醒
- 舌象:舌質偏紅,舌苔薄白微黃
- 脈象:弦細略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需輪班熬夜,飲食不規律(常外食、嗜辛辣)。
- 缺乏運動,偶有飲酒習慣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過往月經週期尚正常,近兩年因家庭變故後症狀加重。

4. 辯證分析
- 肝鬱氣滯:情緒不舒、脅肋脹痛、經前乳脹,脈弦。
- 脾虛血弱:食少腹脹、大便不調、月經量少,舌質偏紅為血虛化熱之象。
- 氣鬱化火:口苦咽乾、舌苔微黃、脈略數,屬肝鬱日久化熱。
- 綜合辨證:肝鬱脾虛,兼有鬱熱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逍遙散加減
- 組成:柴胡10g、當歸10g、白芍12g、白朮10g、茯苓15g、炙甘草6g、薄荷6g(後下)、煨薑3片
- 加減:
- 加丹皮10g、梔子6g(清肝熱)
- 加香附9g(行氣解鬱)
- 減煨薑(防助熱),改加陳皮6g(理氣健脾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
- 情緒稍緩,乳脹減輕,睡眠改善。
- 調整:去薄荷,加酸棗仁15g(安神養血)。
- 二診(2週後):
- 月經來潮,週期準時,經量增加、色轉鮮紅,腹脹明顯緩解。
- 調整:梔子減至3g,加黨參12g(補氣健脾)。
- 三診(4週後):
- 諸症平穩,食慾恢復,大便成形,脈轉柔和。
- 改為逍遙丸(水丸)長期調理,每日2次,每次6g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
- 避免辛辣、油炸、生冷食物。
- 限酒,忌過量咖啡。
- 生活調攝:
- 保持情緒舒暢,建議練習深呼吸或太極拳。
- 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。
- 特殊禁忌:
- 陰虛火旺(如潮熱盜汗、舌紅無苔)者慎用原方,需加養陰藥。
- 孕婦需醫師評估後調整劑量。
- 藥物交互作用:
- 避免與抗凝血藥物(如阿斯匹靈)併用,可能增加出血風險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