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建中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3

📚 出處
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中焦虛寒,脘腹疼痛,虛勞心悸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或陽虛發熱,舌淡苔白,脈細弦。

✨ 功效

溫中補虛,和裡緩急。

📖 方義

桂枝溫陽散寒,芍藥養陰緩急,二者相配調和陰陽;甘草、大棗、生薑補脾和中;飴糖甘溫補虛,緩急止痛。全方共奏溫中補虛、和裡緩急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腹中拘急疼痛,喜溫喜按,面色無華,手足煩熱,舌淡苔白,脈細弦或沉弱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消化功能,緩解腹部冷痛,增強體質,調節虛弱狀態下的體溫失衡。

➕ 加減

氣虛加黃耆、人參

若氣虛明顯,加黃耆15克、人參9克以增強補氣作用。

血虛加當歸、川芎

兼有血虛者,加當歸12克、川芎6克以養血活血。

寒甚加附子、乾薑

寒邪較重時,加附子6克(先煎)、乾薑9克以加強溫陽散寒。

腹痛甚加延胡索、香附

腹痛劇烈者,加延胡索9克、香附9克以行氣止痛。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桂枝:9 克
  • 芍藥:18 克
  • 甘草:6 克
  • 生薑:9 克
  • 大棗:30 克
  • 飴糖:30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抗炎鎮痛作用**
- 方中桂枝、芍藥含有的桂皮醛、芍藥苷等成分,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降低炎症介質(如TNF-α、IL-6)的效果,緩解慢性炎症與疼痛。

2. **調節免疫功能**
- 飴糖、大棗中的多糖類成分可增強巨噬細胞活性及淋巴細胞增殖,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反應的作用。

3. **保護胃腸道黏膜**
- 飴糖形成保護層,減少胃酸刺激;生薑促進胃黏膜血流及黏液分泌;芍藥緩解平滑肌痙攣,改善腸胃蠕動功能。

4. **調節腸道菌群平衡**
- 甘草、大棗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可抑制致病菌(如大腸桿菌),促進益生菌(如乳酸桿菌)生長,改善腸道微生態。

5. **抗氧化應激反應**
- 桂枝、生薑中的酚類化合物(如薑酚)清除自由基,降低氧化壓力,保護肝臟及腸道細胞免受損傷。

6. **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**
- 飴糖提高血清素水平,改善情緒及睡眠;芍藥調節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軸(HPA軸),緩解慢性疲勞及壓力反應。

7. **抗過敏反應**
- 甘草酸抑制組胺釋放,芍藥苷調節Th1/Th2免疫平衡,減輕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等症狀。

8. **促進造血功能**
- 大棗、甘草富含鐵、維生素B12及多糖,刺激骨髓造血幹細胞增殖,改善貧血狀態。

9. **調節血糖代謝**
- 飴糖中的麥芽糖緩釋供能,芍藥苷增強胰島素敏感性,甘草次酸抑制肝糖分解,協同穩定血糖水平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3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上腹部隱痛,喜溫喜按,空腹時加劇,進食後稍緩。
- 伴隨症:
- 四肢倦怠乏力,手足不溫。
- 食欲不振,偶有輕微噁心感。
- 大便偏軟,每日2-3次,不成形。
- 睡眠淺易醒,多夢。
- 舌淡紅,苔薄白,舌邊有齒痕;脈細弱,左關脈尤顯不足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常以冷食、速食為主。
- 無吸菸酗酒習慣,但缺乏運動。
- 既往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就醫紀錄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中焦虛寒,氣血生化不足,肝脾失調。
- 證型:脾胃虛寒證,兼氣血兩虛。
- 分析:長期飲食失調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中焦虛寒,氣血生成受阻;腹痛喜溫喜按為虛寒之象,脈細弱、舌淡為氣血不足之徵。

5. 治療方案
- 處方:小建中湯加減
- 桂枝9g、芍藥18g、炙甘草6g、生薑10g、大棗12枚、飴糖(麥芽糖)30g(沖服)。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取汁,兌入飴糖溫服,早晚各一次。
- 療程:連續服用7日,後隨診調整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腹痛頻率減少,手足轉溫,食欲改善,大便成形(每日1-2次),脈較前有力。
- 二診調整:原方加黃耆15g、當歸10g,加強補益氣血,續服14日。
- 結果:腹痛消失,體力恢復,睡眠安穩,舌苔轉淡紅,脈象漸趨平和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食物,宜溫熱軟食,定時定量。
- 生活調攝:適度運動(如散步、八段錦),避免過勞及情緒緊張。
- 禁忌人群:
- 實熱證、濕熱內蘊者(如舌紅苔黃膩、便秘燥結)禁用。
- 糖尿病患者慎用飴糖,可改用山藥15g替代。
- 特殊提示:服藥期間若出現口乾、煩躁等化熱跡象,需停藥並回診辨證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3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上腹隱痛,喜溫喜按,空腹時加劇,進食後稍緩。
- 伴隨症:
- 四肢倦怠乏力,手足不溫。
- 輕微心悸,偶有心慌感。
- 食慾不振,大便偏軟不成形。
- 面色萎黃,唇色淡白。
- 月經量少色淡,經期延後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常熬夜。
- 平素怕冷,喜熱飲。
- 無慢性病史,偶有西藥止痛藥使用紀錄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中焦虛寒,氣血生化不足,肝脾失調。
- 證型:脾胃虛寒,氣血兩虛,兼心脾失養。
- 舌脈:舌質淡嫩,苔薄白;脈細緩,關部略弦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小建中湯(原方加減)
- 桂枝9g、白芍18g、炙甘草6g、生薑9g、大棗12枚、飴糖(烊化)30g
- 加減:
- 加黃芪15g(增強補氣之力)
- 加茯苓12g、白朮9g(健脾祛濕,改善便溏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處方7劑,每日1劑,水煎分兩次溫服。
- 一週後:
- 腹痛頻率減少,手足轉溫,食慾改善。
- 大便漸成形,心悸感減輕。
- 二診:原方減白芍至12g,續服14劑。
- 三週後:
- 腹痛基本消失,體力提升,面色轉潤。
- 月經量較前增多,色轉淡紅。
- 隨訪:建議每月服5劑調理,連續3個月,症狀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食物,避免空腹食用寒性瓜果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作息,避免過勞,腹部可熱敷保暖。
- 禁忌人群:
- 實熱證(如口苦咽乾、便秘尿赤)或濕熱內蘊者禁用。
- 糖尿病患者慎用(因含飴糖)。
- 藥後反應:部分患者初服可能輕微腹脹,宜飯後溫服緩解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