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一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傷寒直格》 劉完素
🩺 主治
暑濕證。身熱煩渴,小便不利,或泄瀉;膀胱濕熱,小便赤澀,癃閉淋痛;濕熱下注之石淋、帶下。
✨ 功效
清暑利濕
📖 方義
滑石性寒質滑,清熱利濕,通利小便為君藥;甘草清熱和中,緩滑石寒滑之性為佐使。兩藥相配,清暑利濕而不傷正氣。
🧠 辯證要點
1. 暑季濕熱內蘊
2. 小便赤澀灼痛
3. 口渴心煩身熱
4. 舌苔黃膩脈濡數
📘 功效白話文
清除夏季暑熱、促進體內多餘水分排出,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小便不暢、煩渴等症狀
➕ 加減
加硃砂3克,清心除煩,適用暑熱兼心煩不安者
加青黛6克,清肝瀉火,適用暑熱兼肝火目赤者
加薄荷6克,疏風解表,適用暑濕兼外感風熱者
加黃芩9克,增強清熱燥濕,適用濕熱較重者
🌿 方劑配藥
- 滑石:60 克
- 甘草:10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利尿作用**:滑石中的矽酸鎂可增加尿液排出,緩解水腫;甘草酸促進腎小球濾過率。
2. **抗炎鎮痛**:甘草次酸抑制環氧酶(COX-2),降低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炎症反應。
3. **抗菌抗病毒**:滑石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具抑制作用;甘草酸干擾病毒複製。
4. **調節電解質平衡**:滑石吸附腸道毒素,甘草調節鈉鉀離子代謝,維持體液平衡。
5. **胃腸黏膜保護**:滑石形成物理保護層;甘草促進黏液分泌,修復消化道潰瘍。
6. **解熱降溫**:抑制中樞發熱介質(如IL-1β、TNF-α),調節體溫中樞。
7. **免疫調節**:甘草多糖激活巨噬細胞,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反應。
8. **抗氧化作用**:甘草黃酮清除自由基,減少氧化壓力對組織的損傷。
9. **抗過敏反應**: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,降低過敏性皮膚炎症狀。
10. **協同增效**:滑石與甘草比例(6:1)增強藥效,減少單用甘草的滯鈉副作用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3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夏季戶外工作後突發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澀痛,頭重昏沉。
- 伴隨症:胸悶腹脹,輕度腹瀉(水樣便,日3-4次),口黏苦臭,皮膚微現痱疹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建築業,曝曬多汗,工作時飲水量不足,喜冰涼甜飲。
- 平素嗜食辛辣油炸,近期常熬夜,排便黏滯不暢。
4. 辯證分析
- 暑濕夾熱內蘊:暑邪外襲,濕熱內阻三焦,膀胱氣化失司。
- 濕熱下注則小便赤痛,上蒙清竅致頭重,困阻中焦生腹脹泄瀉。
- 舌脈均顯濕熱壅滯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六一散(滑石六錢、生甘草一錢)
- 加減:
- 加鮮藿香三錢、鮮佩蘭三錢(解暑化濕)
- 加生薏苡仁五錢(淡滲利濕)
- 黃連一錢(清腸胃濕熱)
- 用法:每日一劑,水煎分三次涼服,連服三日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三日:小便轉清、量增,灼痛減七成,身熱退至正常,腹瀉止。
- 複診調整:原方去黃連,加茯苓四錢健脾,續服兩日鞏固。
- 追蹤七日:舌苔轉薄白,痱疹消退,囑調整作息飲食以防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忌食肥甘厚味、冰品冷飲,避免正午曝曬。
- 陰虛津虧者慎用,孕婦需調整劑量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食欲不振或過度利尿,需停藥並就診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夏季反覆發熱(體溫約37.8-38.5℃),頭身困重,口渴喜冷飲。
- 伴隨症:小便短赤、排尿灼痛,輕度腹瀉(日行3-4次,質稀臭穢),心煩不寧,汗出黏膩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居住潮濕環境,工作需戶外曝曬;飲食偏嗜辛辣油膩,飲水量少。
4. 辯證分析
- 暑濕內蘊,濕熱下注:暑熱夾濕鬱遏氣機,故見發熱困重;濕熱下趨膀胱則小便不利,下迫大腸致腹瀉;舌脈俱顯濕熱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六一散(滑石六錢、生甘草一錢)
- 加減:合鮮荷葉三錢煎湯送服,增強清暑化濕之效。
- 用法:每日三次,每次三錢,飯後溫服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三日後:體溫降至37.2℃,小便轉清、灼痛減,腹瀉減為日行2次。
- 續服五日:熱退身爽,口渴心煩消失,舌苔轉薄白,脈象趨緩。
- 總療程一週後停藥,囑飲食調攝,未再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忌食辛辣肥甘、冰鎮飲品,避免加重濕熱。
- 脾胃虛寒者慎用,恐傷陽氣致腹瀉加重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食欲不振或畏寒,應減量或停用。
- 孕婦及腎功能不全者需醫師指導使用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