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脈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內外傷辨惑論》 李東垣
🩺 主治
暑熱耗氣傷陰證,症見汗多神疲、體倦乏力、氣短懶言、咽乾口渴、舌乾紅少苔、脈虛數;久咳肺虛證,症見乾咳少痰、短氣自汗、口乾舌燥、脈虛細
✨ 功效
益氣生津,斂陰止汗
📖 方義
人參甘溫益氣生津為君,麥冬甘寒養陰清熱為臣,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為佐。三藥相伍,一補一潤一斂,使氣復津生、汗止陰存,脈得氣充則復生,故名「生脈」
🧠 辯證要點
氣陰兩虛證見汗多氣短、舌紅少苔、脈虛無力;心肺氣陰不足之乾咳氣喘、口乾脈虛
📘 功效白話文
補充體力改善疲勞,增加體液緩解口乾,減少異常出汗,特別適合夏季耗氣或久病虛弱導致的氣虛陰傷
➕ 加減
原方加黃耆15克、炙甘草6克,加強補氣固表作用,適用於氣虛明顯伴自汗不止者
加入白朮9克、茯苓9克,增強健脾益氣功效,用於氣陰兩虛兼脾虛食少者
加生地黃12克、玄參9克,強化滋陰功效,適用於口乾舌燥明顯、舌紅無苔者
加浮小麥15克、牡蠣30克,增強斂汗固表作用,適用於夜間盜汗或白天自汗嚴重者
🌿 方劑配藥
- 人參:9 克
- 麥冬:9 克
- 五味子:6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增強心肌功能**:人參皂苷能增強心肌收縮力,改善心臟泵血能力,並降低心肌耗氧量。
2. **調節血壓與心律**:麥冬中的甾體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,五味子則通過調節自主神經穩定血壓。
3. **抗氧化與抗發炎**:人參、麥冬的多醣體及五味子木脂素可清除自由基,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。
4. **改善能量代謝**:人參提升ATP生成效率,五味子促進肝醣合成,緩解疲勞。
5. **免疫調節**:麥冬多醣激活巨噬細胞,增強非特異性免疫;人參皂苷促進淋巴細胞增殖。
6. **抗細胞凋亡**:人參皂苷Rg1抑制心肌細胞凋亡,保護缺血再灌注損傷。
7. **內分泌調節**:五味子調節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軸,緩解壓力誘發的荷爾蒙失衡。
8. **改善微循環**:麥冬擴張外周血管,降低血液黏稠度,促進組織灌流。
9. **護肝作用**:五味子木脂素抑制肝纖維化,降低轉氨酶,促進肝細胞修復。
10. **神經保護**:人參皂苷Rb1增強腦部抗氧化酶活性,減輕缺血性腦損傷。
**臨床應用關聯**:
- 心血管疾病(心衰竭、心肌缺血)
- 糖尿病併發症(改善胰島素抵抗)
- 慢性疲勞綜合症及術後恢復
- 抗氧化輔助治療(化療後體質調理)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|年齡:4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氣短乏力,動則加重,午後潮熱,自汗不止
- 伴隨症:口乾咽燥,心悸失眠,舌質紅少津,脈細數無力
- 特殊表現:長期說話後聲音沙啞,食慾不振,大便偏乾
3. 過往生活史
- 職業為教師,長期用嗓過度
- 近兩年經歷家屬重病照顧壓力
- 平素飲水少,偏好辛辣重口味飲食
- 缺乏規律運動,夜間多夢易醒
4. 辯證分析
- 氣陰兩虛證(心肺氣虛兼陰液虧耗)
- 勞倦傷氣,津液生化不足
- 虛熱內擾,固攝失司
- 心失所養,神不守舍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生脈散原方(人參9g、麥冬15g、五味子6g)
- 加減:
① 加酸棗仁12g、柏子仁10g(安神定悸)
② 加浮小麥30g(斂汗固表)
③ 加北沙參12g(增強養陰生津)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3次溫服,飯後1小時服用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週:自汗減少50%,夜眠延長至5小時,口乾緩解
- 第二週調整劑量:五味子增至9g,人參改為西洋參6g(防溫燥)
- 第三週:氣力明顯恢復,舌面津液復生,脈象轉為細緩有力
- 持續調理四周後,潮熱症狀消失,大便恢復正常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花椒、韭菜等辛燥之物,避免濃茶咖啡
- 生活調攝:晨起練習「六字訣」吐納法,每日含服西洋參片2g
- 用藥禁忌:外感風熱初期禁用,脾虛便溏者慎用五味子
- 特殊注意:服藥期間若出現腹脹,可加陳皮6g理氣和中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長期心悸氣短,活動後加重,伴口乾舌燥,夜間盜汗。
- 伴隨症狀:神疲乏力,少氣懶言,偶有頭暈,食慾不振,大便偏乾。
- 舌脈:舌質紅少苔,脈細數無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工作壓力大,常熬夜加班,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烤炸食物。
- 平日缺乏運動,近半年因家庭變故情緒焦慮。
4. 辯證分析
- 長期勞累耗傷元氣,熬夜及辛辣飲食損陰,致氣陰兩虛。
- 氣虛則神疲乏力、氣短;陰虛生內熱,故口乾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- 心氣不足、陰血不濡,故心悸頭暈;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生脈散(人參9g、麥冬12g、五味子6g)
- 加減:
- 自汗明顯加黃耆15g、浮小麥10g
- 失眠加酸棗仁12g、茯神10g
- 食慾差加陳皮6g、山楂9g
- 劑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連服7日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心悸減輕,口乾及盜汗改善,精神稍振。
- 二診調整方劑,加丹參10g助養血安神,續服14日後氣短明顯緩解,大便轉潤。
- 總療程1個月後,舌苔漸生薄白苔,脈轉細緩,建議改服生脈飲口服液鞏固,並調整作息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忌食辛辣燥熱、咖啡濃茶,宜清淡滋陰食物(如百合、銀耳)。
- 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激動,建議適度練習八段錦調息。
- 外感發熱、實熱證或濕熱內蘊者禁用;服藥期間若腹脹可酌減人參用量。
- 長期服用需監測血壓,陰虛火旺者改人參為西洋參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