炙甘草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心陰心血不足、心氣虛弱所致之心悸動、脈結代;虛勞肺痿,症見乾咳無痰、形瘦氣短、虛煩眠差、自汗盜汗等。

✨ 功效

益氣滋陰,通陽復脈

📖 方義

炙甘草、人參、大棗補益心氣;生地黃、阿膠、麥冬、麻仁滋陰養血;桂枝、生薑溫陽通脈。全方配伍使氣血充盈、陰陽調和,脈道得復。

🧠 辯證要點

氣陰兩虛、心脈失養。常見心悸不寧、脈搏不規律(結代脈)、氣短乏力、舌淡少苔或舌紅少津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補養氣血、調節心律、改善心臟功能,適用於心臟虛弱引起的心跳不規則、體力虛弱等症狀。

➕ 加減

陰虛明顯者

加白芍12克、五味子6克,增強養陰斂汗作用。

氣虛甚者

加黃耆15克,強化補氣功效。

血瘀徵象

加丹參9克、川芎6克,促進血液循環。

失眠嚴重

加酸棗仁10克、柏子仁10克,安神助眠。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炙甘草:12 克
  • 生薑:9 克
  • 桂枝:9 克
  • 人參:6 克
  • 生地黃:50 克
  • 阿膠:6 克
  • 麥門冬:10 克
  • 麻仁:10 克
  • 大棗:10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抗心律失常作用:方中炙甘草含甘草酸,具有調節鈉鉀泵功能,人參皂苷能穩定心肌細胞膜電位,改善心肌細胞自律性異常。
2. 增強心肌收縮力:桂枝揮發油成分可擴張冠狀動脈,阿膠含膠原蛋白肽能改善心肌代謝,協同提升心輸出量。
3. 改善微循環:生地黄中的環烯醚萜苷類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,大棗多糖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作用。
4. 免疫調節功能:麥冬多糖與甘草多糖可激活巨噬細胞,調節Th1/Th2細胞平衡,增強細胞免疫功能。
5. 抗缺氧保護:人參皂苷Rg1與生地黄中的梓醇成分可提高心肌細胞缺氧耐受力,減少自由基損傷。
6. 內分泌調節:方劑組合顯示類雌激素樣作用,阿膠中的小分子活性肽能調節下視丘-垂體-性腺軸功能。
7. 造血功能促進:阿膠富含鐵離子與氨基酸,配合大棗環磷酸腺苷成分,協同刺激紅系祖細胞增殖。
8. 抗纖維化作用:甘草次酸可抑制TGF-β1/Smad信號通路,減輕心肌組織膠原沉積。
9. 神經保護機制:麥冬總皂苷具有抑制神經細胞凋亡作用,可改善心律失常引發的中樞神經功能障礙。
10. 腸道吸收調控:生薑辛辣成分與大棗果膠協同作用,增加小腸絨毛血流量,促進方中脂溶性成分吸收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心悸反覆發作3年,加重1個月,伴胸悶、氣短。
- 伴隨症狀:
- 夜間盜汗,手足心熱。
- 倦怠乏力,言語低微。
- 睡眠淺易醒,多夢。
- 大便偏乾,2-3日一行。
- 舌質淡紅少津,苔薄白,舌體微顫。
- 脈細弱,時有結代(脈律不整)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文書工作,思慮過度,飲食不規律。
- 有高血壓病史5年,規律服藥控制。
- 無煙酒嗜好,偶有熬夜習慣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陰血不足,心陽不振,氣陰兩虛,心脈失養。
- 證型:心陰陽兩虛證,兼氣血虧虛。
- 分析:
- 長期思慮勞神,暗耗心血,陰血不足則心失所養,故見心悸、脈結代。
- 氣虛推動無力,故胸悶氣短、倦怠;陰虛生內熱,則盜汗、手足心熱。
- 舌脈均為氣陰兩虛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炙甘草湯加減
- 組成與劑量:
- 炙甘草12g、生薑9g、桂枝9g、黨參15g
- 生地黃30g、阿膠6g(烊化)、麥門冬15g
- 火麻仁12g、大棗10枚
- 加減:
- 加酸棗仁15g(安神助眠)、丹參12g(活血通脈)。
- 煎服法:水煎取汁,阿膠烊化後兌入,每日1劑,分2次溫服。
- 輔助調理:囑患者飲食加山藥、紅棗粥以養脾胃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心悸頻率減半,盜汗減少,大便轉軟。脈仍細,結代減輕。
- 二診(調整方劑):原方生地黃減至20g,加黃耆15g(益氣固表),續服7劑。
- 三診(2週後):心悸偶發,體力改善,夜寐安穩。脈細但較前有力,結代脈消失。
- 療程總結:連續調治4週,症狀基本緩解,改為隔日1劑鞏固療效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濃茶、咖啡等耗陰擾神之品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過勞,保持情緒平穩,規律作息。
- 特殊提醒:
- 阿膠烊化時需避免高溫久煮,以防藥效流失。
- 本方偏滋膩,脾胃濕滯者慎用,或加陳皮、砂仁等行氣化濕。
- 禁忌人群:實熱證、濕熱內蘊者禁用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心悸、心律不整(自覺心跳停頓感),持續3個月,勞累後加重。
- 伴隨症狀:胸悶氣短、乏力、夜間盜汗、手足心熱、口乾咽燥、睡眠淺易醒。
- 舌脈:舌質紅少苔,舌面有細小裂紋;脈細數,時見結代(脈律不整)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文書工作,壓力較大,常熬夜;飲食偏辛辣,蔬果攝取少。
- 無吸菸飲酒習慣,但有長期失眠史(約5年)。
- 既往有輕度貧血病史,未規律治療。

4. 辯證分析
- 辨證:氣陰兩虛,心脈失養
- 分析:長期勞神耗傷氣陰,心失所養則心悸脈結代;陰虛內熱故見盜汗、手足心熱;津液不足致口乾舌燥、舌紅少苔;氣虛則胸悶氣短、乏力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炙甘草湯
- 組成及劑量:
炙甘草12g、人參6g、生地黄30g、桂枝9g、阿膠6g(烊化)、麥冬10g、火麻仁10g、生薑9g、大棗10枚
- 加減:加酸棗仁15g(安神)、浮小麥20g(斂汗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療程):
服藥後心悸頻率減少,夜間盜汗減輕,睡眠改善,脈結代減為偶發。舌裂紋稍淺。
- 二診(調整方劑):
原方生地黄減至20g,加茯苓12g(健脾安神),續服14劑。
胸悶氣短明顯緩解,脈細數轉緩,結代脈未再出現。
- 三診(鞏固療效):
改為隔日一劑,連服1個月。隨訪3個月未復發,體力恢復,舌苔漸生薄白苔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濃茶咖啡;宜多食百合、山藥、蓮子等滋陰之品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神,建議每日午間靜坐養心15分鐘。
- 藥物注意:
- 脾胃虛寒者慎用生地黃、麥冬,恐致腹瀉,可加陳皮6g或砂仁3g緩解。
- 阿膠需烊化沖服,避免與燥熱藥同用。
- 服用期間若出現消化不良,可暫時停藥並就診調整方劑。
- 禁忌症:外感發熱、實熱證、濕熱內蘊者禁用此方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