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棗仁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3

📚 出處
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虛勞虛煩不得眠,心悸盜汗,頭目眩暈,咽乾口燥,脈細弦

✨ 功效

養血安神,清熱除煩

📖 方義

酸棗仁養肝血、寧心神為君,茯苓助棗仁安神為臣,知母清虛熱除煩為佐,川芎調暢氣機疏肝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養血安神,清熱除煩。

🧠 辯證要點

肝血不足、虛熱內擾之證,症見夜間難眠、心煩不安、舌紅少苔、脈象細而略數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睡眠品質,緩解焦慮緊張,調節自律神經,減輕夜間盜汗與心悸現象

➕ 加減

加麥冬生地

若陰虛明顯加麥冬9g、生地12g,增強滋陰潤燥功效

加龍骨牡蠣

伴驚悸多夢加龍骨15g、牡蠣15g,加強鎮驚安神作用

減川芎加白芍

頭痛明顯者川芎增至9g,兼血虛腹痛則減川芎加白芍9g

加黃連梔子

心火旺盛加黃連6g、梔子6g,增強清心降火功能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酸棗仁:15 克
  • 甘草:3 克
  • 知母:6 克
  • 茯苓:6 克
  • 川芎:6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鎮靜催眠作用:酸棗仁所含皂苷與黃酮成分可調節GABA能系統,延長慢波睡眠時相,改善睡眠結構
2. 抗焦慮效果:方中川芎內含川芎嗪能調節單胺類神經遞質(5-HT、NE),降低大腦邊緣系統興奮性
3. 抗心律失常:酸棗仁總黃酮顯示鈣通道阻滯作用,抑制心肌細胞異常自律性
4. 神經保護機制:知母皂苷可抑制谷氨酸興奮毒性,降低海馬區神經元凋亡
5. 調節HPA軸:複方水煎劑能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(ACTH)和皮質酮過度分泌
6. 改善微循環:川芎與茯苓配伍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,改善腦部血流灌注
7. 抗炎作用:甘草酸抑制NF-κB通路,降低IL-6、TNF-α等促炎因子釋放
8. 調節腸腦軸:茯苓多糖促進腸道益生菌增殖,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(BDNF)表達
9. 抗氧化應激:全方顯著提升SOD、GSH-Px活性,降低MDA水平
10. 多靶點協同:透過PI3K/Akt/mTOR與ERK/CREB信號通路共調節睡眠-覺醒周期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長期失眠,入睡困難,夜間易醒,醒後難再眠。
- 伴隨症:心悸不安,頭暈目眩,口乾咽燥,午後煩熱,精神疲倦,健忘,大便偏乾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少津,脈細數略弦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工作壓力大,長期熬夜加班,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刺激食物。
- 平素情緒易焦慮,偶有胸悶,缺乏規律運動。

4. 辯證分析
- 肝血不足,陰虛內熱,虛火擾心,導致心神失養。
- 血虛不能上榮頭目,故頭暈目眩;陰虛生內熱,故口乾煩熱、舌紅少津。
- 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,弦脈主肝鬱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酸棗仁湯
- 酸棗仁(炒)15g、川芎6g、知母9g、茯苓9g、甘草3g
- 加減:
- 口乾甚者,加麥冬12g、生地黃12g;
- 心悸明顯,加龍骨15g(先煎)、牡蠣15g(先煎);
- 頭暈甚,加天麻9g、鉤藤12g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入睡時間縮短,夜醒次數減少,口乾及煩熱減輕,脈象轉緩。
- 二診:原方加麥冬12g,續服14劑,睡眠趨穩,心悸頭暈明顯改善,精神轉佳。
- 後續:調整為隔日一劑,配合調整作息,追蹤兩月後症狀基本緩解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宜清淡,忌辛辣、咖啡、濃茶等助火之品。
- 保持情緒舒暢,避免過度思慮,建議規律作息及適度運動。
- 禁忌:脾胃虛弱、便溏者慎用;外感發熱或實熱證者不宜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腹脹、腹瀉,需調整劑量或停用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長期失眠(入睡困難、多夢易醒),每日睡眠不足3小時,持續半年。
- 伴隨症:
- 心悸胸悶,午後潮熱盜汗。
- 頭暈目眩,口乾咽燥,大便偏乾。
- 情緒焦躁,注意力不集中,記憶力減退。
- 舌質紅少津,舌苔薄黃;脈細數略弦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高壓腦力工作,作息不規律,常熬夜。
- 飲食偏辛辣,少飲水,缺乏運動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月經量少、經期延後。

4. 辯證分析
- 肝血不足:長期勞神耗血,肝不藏魂,致失眠多夢。
- 陰虛內熱:陰血虧虛,虛火上擾,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津。
- 心神失養:血不養心,故心悸、焦躁;腦失所養則頭暈健忘。
- 脈證相符:細數脈為陰虛內熱,略弦主肝鬱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酸棗仁湯加減
- 酸棗仁(炒)15g、茯苓10g、知母9g、川芎6g、甘草3g
- 加減:
- 加麥冬12g、柏子仁10g(滋陰安神)
- 加生龍齒30g(先煎,鎮驚定悸)
- 大便乾結加火麻仁10g(潤腸通便)
-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睡眠改善(每日可睡4-5小時),心悸減輕,口乾緩解,大便轉軟。
- 複診調整:原方去火麻仁,酸棗仁增至18g,續服14日。
- 三週後:睡眠穩定(6-7小時),潮熱盜汗消失,情緒平穩,舌淡紅苔薄白,脈轉細緩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咖啡、濃茶;宜食百合、蓮子、銀耳等滋陰之品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作息,睡前溫水泡腳;適度運動(如太極、散步)。
- 情志管理:避免過度思慮,可配合冥想或深呼吸練習。
- 特殊禁忌:外感發熱、實熱證(如口苦苔黃厚)者不宜使用;孕婦慎用川芎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