芍藥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3

📚 出處

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 張元素

🩺 主治

濕熱痢疾,腹痛便膿血,赤白相兼,裏急後重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弦數。

✨ 功效

清熱燥濕,調氣和血,緩急止痛

📖 方義

重用芍藥柔肝緩急止痛,當歸助芍藥和血,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,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,大黃『通因通用』導熱下行,官桂反佐防苦寒傷陽,甘草調和諸藥。

🧠 辯證要點

腹痛陣作、裏急後重明顯,下痢赤白黏凍或膿血,舌苔黃膩質紅,脈滑數有力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清除腸道濕熱,改善氣血運行,緩解腹痛和急迫便意,適用於細菌性痢疾或急性腸炎屬濕熱證型者。

➕ 加減

熱毒熾盛

加金銀花15g、白頭翁12g,增強清熱解毒功效

濕重苔膩

加茯苓12g、澤瀉10g,加強利濕效果

氣血虛弱

加黨參15g、白朮10g,配合原方攻補兼施

腹痛劇烈

加延胡索10g、川楝子9g,增強行氣止痛作用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芍藥:30 克
  • 當歸:15 克
  • 黃連:10 克
  • 檳榔:10 克
  • 木香:6 克
  • 甘草:6 克
  • 大黃:5 克
  • 黃芩:10 克
  • 官桂: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芍藥(白芍)
- 芍藥苷具抗炎、鎮痛、解痙作用
- 調節免疫系統,抑制過度腸道平滑肌收縮
- 抗氧化活性,減少腸道黏膜損傷

2. 黃芩
- 黃芩素抑制細菌內毒素釋放
- 抗病毒及廣譜抗菌效果(尤其痢疾桿菌)
- 抑制腸道炎症介質(如TNF-α、IL-6)

3. 黃連
- 小檗鹼抑制多種病原微生物生長
- 調節腸道菌群平衡
- 減少腸上皮細胞凋亡,增強黏膜屏障

4. 大黃
- 大黃素刺激腸道蠕動,促進排毒
- 蒽醌類成分抑制細菌核酸合成
- 雙向調節作用(小劑量止瀉,大劑量通便)

5. 當歸
- 阿魏酸改善腸道微循環
- 抗潰瘍作用,促進受損組織修復
- 調節血小板聚集,防止腸道出血

6. 肉桂
- 肉桂醛擴張腸道血管,增強抗菌成分吸收
-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緩解腹痛
- 促進腸道消化酶分泌

7. 木香
- 揮發油成分鬆弛腸道平滑肌
- 抑制乙酰膽鹼過度分泌導致的腸痙攣
- 促進膽汁分泌輔助消化

8. 檳榔
- 檳榔鹼刺激腸道神經叢增強蠕動
- 抑制絛蟲等腸道寄生蟲活性
- 協同抗菌成分提高殺滅率

9. 甘草
- 甘草酸抑制腸道過敏反應
- 調和諸藥毒性,延長藥效時間
- 增強腸道黏液分泌保護黏膜

◆ 整體方劑研究
- 多重抗菌機制協同作用(奎諾酮類抗生素增效)
- 調節TH1/TH2免疫平衡改善感染性腹瀉
- 抑制NF-κB通路降低腸道炎症反應
- 雙向調節腸道運動功能(解痙+促排)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腹痛腹瀉3日,裡急後重,下痢赤白膿血,日行10餘次,肛門灼熱。
- 伴隨症:發熱(體溫38.2℃),口渴喜冷飲,小便短赤,身重疲乏,納差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,應酬頻繁,常飲酒。
- 近期曾進食海鮮後發病,無慢性腸胃病史。

4. 辯證分析
- 濕熱蘊結腸道,氣血瘀滯,化腐成膿。
- 熱迫血絡則下痢赤白;濕熱阻滯,氣機不暢,故裡急後重、腹痛。
- 濕熱鬱蒸,故發熱、口渴、尿赤;苔黃膩、脈滑數為濕熱內盛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芍藥湯(原方加減)
- 白芍15g、黃芩9g、黃連6g、大黃6g(後下)、檳榔9g、當歸9g、木香6g、肉桂3g、炙甘草6g
- 加減:熱重加金銀花12g;濕重加蒼朮9g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診服藥3劑後,腹痛減輕,下痢次數減至每日4-5次,膿血減少,體溫降至37.5℃。
- 複診去大黃,加炒白朮12g健脾,續服5劑,諸症悉平,大便成形,舌苔轉薄白。
- 囑調飲食,忌辛辣酒酪,隨訪半月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,宜清淡易消化飲食。
- 脾胃虛寒或寒濕痢疾者禁用此方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泄瀉過度或脫水症狀,需配合補液治療。
- 孕婦慎用,大黃、肉桂用量需斟酌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
年齡:3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腹痛腹瀉3日,裏急後重(便意急迫但排便不暢),下痢赤白相兼(黏液膿血便),日行7-8次
- 伴隨症:左下腹壓痛明顯,肛門灼熱感,發熱(體溫37.8℃),口渴欲冷飲,小便短赤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,工作壓力大,近期曾進食不潔海鮮
- 無慢性病史,無藥物過敏史

4. 辯證分析
- 證屬「濕熱痢」:濕熱蘊結腸道,氣血壅滯,脂絡受損
- 熱重於濕:膿血便多於黏液,肛門灼熱,口渴脈數
- 氣機失調:腹痛拒按,裏急後重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芍藥湯原方
- 白芍30g、當歸15g、黃連9g、黃芩9g
- 大黃6g(後下)、肉桂3g、木香6g、檳榔9g
- 甘草6g,水煎服,每日1劑,分3次溫服
- 加減:加金銀花12g增強清熱解毒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第1劑後:排便次數減至4次,腹痛減輕,體溫降至37.2℃
- 第3劑後:膿血便消失,裏急後重緩解,舌苔轉薄黃
- 第5劑調整:去大黃,減黃連至6g,加炒白朮12g健脾胃
- 共服7劑痊癒,追蹤1週未復發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治療期間禁食油膩、辛辣、生冷,宜清淡糜粥調養
- 生活調攝:避免過勞,注意腹部保暖,保持情緒舒暢
- 特殊禁忌:虛寒下痢者忌用,孕婦慎用大黃、檳榔
- 併發症警示:若出現高熱神昏、劇烈腹痛須立即就醫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