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蒿鱉甲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溫病條辨》 吳瑭(吳鞠通)

🩺 主治

溫病後期,陰液耗傷,邪伏陰分,夜熱早涼,熱退無汗,能食形瘦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✨ 功效

養陰透熱

📖 方義

青蒿芳香透絡,引邪外出;鱉甲直入陰分,滋陰退熱。二者相配,滋陰透熱。生地黃、知母助鱉甲養陰清熱;牡丹皮助青蒿涼血透熱。全方共奏養陰透熱之功。

🧠 辯證要點

夜熱早涼、熱退無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適用於溫病後期陰虛發熱證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透過滋補陰液與清透邪熱的雙重作用,改善因體內陰虛導致的夜間發熱、白天退熱但無汗等症狀。

➕ 加減

陰虛較重

加玄參、麥冬(各9克),增強滋陰潤燥之力

虛熱明顯

加地骨皮、白薇(各6克),強化清退虛熱效果

汗多者

加浮小麥(15克)、煅牡蠣(30克),收斂固表止汗

兼有咳嗽

加川貝母(6克)、北沙參(9克),潤肺止咳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青蒿:6 克
  • 鱉甲:15 克
  • 生地黃:12 克
  • 知母:6 克
  • 牡丹皮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青蒿**
- 含青蒿素,具抗瘧、抗炎、免疫調節作用,可抑制瘧原蟲生長並調節T細胞活性。
- 研究顯示其能降低促炎細胞因子(如IL-6、TNF-α),並調控NF-κB通路。

2. **鱉甲**
- 富含膠原蛋白及微量元素,具免疫增強、抗腫瘤作用,可抑制癌細胞增殖。
- 實驗表明其能調節巨噬細胞功能,促進IL-10等抗炎因子分泌。

3. **生地黃**
- 含生地黃苷、多糖,具抗炎、抗氧化、調節糖代謝功能,可抑制COX-2表達。
- 研究指出其能減輕內皮細胞損傷,改善微循環障礙。

4. **知母**
- 含知母皂苷、芒果苷,具解熱、抗菌、神經保護作用,可抑制發熱相關PGE2合成。
- 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,降低皮質醇過度分泌。

5. **丹皮**
- 含丹皮酚、芍藥苷,具抗炎、鎮痛、抗凝血作用,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。
- 調節一氧化氮(NO)生成,改善血管內皮功能。

6. **全方協同作用**
- 抗炎免疫調節:多成分協同抑制NF-κB、MAPK通路,降低IL-1β、TNF-α水平。
- 解熱鎮痛:調控下視丘體溫中樞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(COX-2)。
- 抗病毒潛力:體外研究顯示對EB病毒、流感病毒有抑制活性。
- 改善慢性疾病:如結核病、自體免疫疾病之發熱及夜間盜汗症狀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夜間發熱(體溫37.8-38.5℃),清晨熱退無汗,持續2週
- 伴隨症:手足心熱、心煩失眠、口乾咽燥、形體消瘦
-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熬夜工作,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烤炸食物
- 半年前曾患外感溫病(西醫診斷為病毒性感冒),後遺低熱未清

4. 辯證分析
- 溫病後期,陰液耗傷,餘熱伏於陰分
- 陰虛內熱,虛火擾神,津液不得上承
- 夜屬陰,陰虛陽亢故夜熱早涼,熱退無汗為陰傷不能作汗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青蒿鱉甲湯原方加減
- 青蒿6g、鱉甲15g(先煎)、生地12g、知母6g、丹皮9g
- 加酸棗仁12g(安神)、麥冬9g(養陰生津)
- 煎服法:每日1劑,分早晚溫服,忌與辛辣同食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3劑後:夜間體溫降至37.2-37.5℃,口乾減輕,睡眠改善
- 複診調整:去知母,加百合10g,續服5劑
- 三診:體溫恢復正常(36.8℃),舌苔漸生薄白苔,脈轉細緩
- 總療程:共服12劑,配合飲食調養,諸症悉平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羊肉、韭菜等溫燥食物,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神
- 特殊注意:鱉甲需先煎30分鐘,青蒿後下(煎煮最後5分鐘放入)
- 禁忌症:外感表證未解、脾胃虛寒泄瀉者慎用
- 調護建議:服藥時間宜在下午申時(15-17點)及睡前,順應陰氣生發之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持續低熱(體溫37.5-38.2℃)逾兩週,夜間熱勢加劇,清晨熱退但無汗出。
- 伴隨症:
- 形體消瘦,顴紅潮熱,手心足心灼熱感。
- 口乾咽燥,飲水不解,夜間盜汗。
- 精神疲乏,偶有心煩失眠。
- 大便偏乾,小便短赤。
- 舌質紅絳少苔,脈細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頻繁熬夜,飲食不規律(偏好辛辣烤炸食物)。
- 無重大慢性病史,近期無外感或外傷史。

4. 辯證分析
- 證屬:溫病後期,陰液耗傷,邪伏陰分。
- 病機:餘熱未清,陰虛內熱,虛火擾動,津液失養。
- 辨證要點:夜熱早涼、無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為陰虛發熱之典型表現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青蒿鱉甲湯(原方組成:青蒿、鱉甲、生地、知母、丹皮)。
- 加減:
- 加麥冬、天花粉:增強養陰生津之力。
- 加地骨皮:清退虛熱。
- 加酸棗仁、柏子仁:安神助眠。
- 劑量與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後):夜間體溫降至37.3℃以下,盜汗減少,口乾稍緩,大便轉軟。
- 二診調整:原方減丹皮量,加太子參益氣養陰,續服7日。
- 三診:體溫恢復正常,顴紅消退,睡眠改善,舌苔漸生薄白苔,脈轉細緩。
- 療程總計:共服藥21劑,諸症悉平,後以六味地黃丸調理善後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燥熱、油膩食物;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神。
- 服藥禁忌:外感表證未解或實熱證(如高熱、苔黃厚)者禁用。
- 調護建議:
- 宜多食百合、銀耳、梨等滋陰之品。
- 保持情緒舒暢,午間小憩以養陰氣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腹瀉或畏寒,需停藥並回診調整方劑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