鎮肝熄風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 張錫純

🩺 主治

肝陽上亢、氣血上逆所致頭暈目眩、腦部熱痛、面色如醉、心中煩熱,或肢體漸覺不利、口眼漸形歪斜,甚或眩暈顛仆、昏不知人,移時始醒,或醒後不能復原,脈弦長有力者。

✨ 功效

鎮肝熄風,滋陰潛陽

📖 方義

重用懷牛膝引血下行兼補肝腎,赭石、龍骨、牡蠣鎮肝潛陽;龜板、白芍滋陰柔肝;玄參、天冬清熱養陰;茵陳、川楝子、生麥芽疏肝清熱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標本兼治,潛鎮與滋養並用。

🧠 辯證要點

①頭暈脹痛目眩 ②面紅目赤 ③脈弦長有力 ④肢體麻木或震顫 ⑤發病前多有情緒波動誘因

📘 功效白話文

平抑過度亢奮的肝臟功能,滋養肝腎陰液,改善因肝陽暴亢引起的頭暈頭痛、血壓升高、肢體麻木等症狀

➕ 加減

痰多加味

加膽南星6g、竹瀝30ml,增強滌痰開竅作用,適用於痰多苔膩者

腎虛加味

加熟地15g、山茱萸12g,強化滋補腎陰效果,適用於腰膝酸軟明顯者

熱盛化火

加夏枯草15g、菊花9g,增強清肝瀉火功效,適用於目赤口苦嚴重者

肢體拘攣

加鉤藤12g、羚羊角粉1.5g(沖服),加強熄風解痙作用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懷牛膝:30 克
  • 生赭石:30 克
  • 生龍骨:15 克
  • 生牡蠣:15 克
  • 生龜板:15 克
  • 生白芍:15 克
  • 玄參:15 克
  • 天冬:15 克
  • 川楝子:6 克
  • 生麥芽:6 克
  • 茵陳:6 克
  • 甘草: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懷牛膝**
- 降血壓:含牛膝皂苷,擴張血管,降低外周阻力
- 抗炎鎮痛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炎症反應
- 調節免疫:增強巨噬細胞活性,提高抗病能力

2. **生赭石**
- 鎮靜安神:含鐵、鎂等礦物質,調節中樞神經興奮性
- 降逆止嘔:抑制胃腸平滑肌痙攣,改善消化功能

3. **生龍骨、生牡蠣**
- 鎮靜抗驚厥:高含量鈣離子調節神經傳導,降低肌肉興奮性
- 抗氧化:含多種微量元素,清除自由基,保護細胞

4. **生龜板**
- 調節內分泌:影響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軸,緩解應激反應
- 滋陰潛陽:改善甲狀腺功能亢進相關症狀

5. **生杭芍**
- 解痙鎮痛:芍藥苷抑制平滑肌收縮,緩解血管痙攣
- 抗血栓:抑制血小板聚集,改善微循環

6. **玄參**
- 降血糖:哈巴俄苷促進胰島素分泌
- 抗菌抗炎: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病原體

7. **天冬**
- 免疫調節:天冬多糖增強T淋巴細胞活性
- 抗腫瘤:誘導癌細胞凋亡,抑制增殖

8. **川楝子**
- 鎮痛抗炎:川楝素抑制COX-2酶活性
- 抗病毒:對流感病毒及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

9. **生麥芽、茵陳**
- 保肝利膽:促進膽汁分泌,降低轉氨酶活性
- 調脂:抑制膽固醇合成,改善脂質代謝

10. **甘草**
- 類皮質激素作用:甘草酸抗過敏、抗炎
- 黏膜保護:促進消化道黏液分泌,修復損傷

**整體方劑協同作用**
- 降壓鎮靜:多成分協同調節血管張力及中樞神經
- 抗氧化應激:減少氧化損傷,保護心血管及腦組織
- 調節免疫-內分泌網絡:改善高血壓、眩暈等「肝陽上亢」病理狀態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頭暈目眩3個月,加重伴頭痛1週,發作時自覺頭部脹痛如裹,面紅目赤,耳鳴如蟬。
- 伴隨症:急躁易怒,失眠多夢,口苦咽乾,下肢偶發麻木,大便乾結(2-3日一行),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薄黃少津,脈弦長有力,左關脈尤甚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高壓工作(企業主管),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,飲食偏嗜辛辣油膩,偶飲酒,無規律運動習慣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肝陽上亢,氣血逆亂,陰不制陽而化風。
- 證型:肝陽化風證(類中風先兆)。
- 分析:長期情志不遂致肝鬱化火,熬夜耗傷陰液,陽亢無制引動肝風,上擾清竅則頭暈頭痛;肝火擾心故失眠;津虧腸燥故便秘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鎮肝熄風湯加減
- 懷牛膝30g、生赭石30g(先煎)、生龍骨15g(先煎)、生牡蠣15g(先煎)、生龜板15g(先煎)、生白芍15g、玄參15g、天冬15g、川楝子6g、生麥芽6g、茵陳6g、甘草4g
- 加減:
- 加鉤藤12g(後下)、夏枯草9g以增強平肝熄風
- 去原方川楝子(防過於苦寒傷胃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7劑,水煎服,每日1劑分2次服。
- 反饋:頭暈脹痛減輕30%,大便通暢(1日1行),睡眠改善,仍覺耳鳴。
- 二診:原方加磁石20g(先煎),續服14劑。
- 反饋:頭暈痛基本消失,耳鳴減半,情緒較平穩,下肢未再麻木。
- 三診:調整為隔日1劑,連服14日鞏固,配合針灸太衝、風池穴。
- 追蹤:症狀穩定,脈轉弦細,改予杞菊地黃丸調理善後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烤炸、酒精,減少咖啡攝入。
- 生活調攝:子時前就寢,練習八段錦「搖頭擺尾去心火」式,晨起按壓太衝穴。
- 情緒管理:避免暴怒激動,建議每日靜坐15分鐘。
- 藥物禁忌:脾虛便溏者慎用,孕婦禁用;方中金石介類藥需先煎30分鐘以上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突發頭暈目眩、頭部脹痛如裂,伴隨右側肢體麻木無力,行走不穩,言語稍含糊。
- 伴隨症:
- 面色潮紅如醉酒狀,耳鳴如蟬鳴
- 口苦咽乾,心煩易怒,夜間多夢易醒
- 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
- 舌質紅絳,舌苔薄黃少津
- 脈象弦長有力,左關脈尤顯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高血壓病史(未規律服藥控制)
- 工作壓力大,常熬夜加班
- 嗜食辛辣肥甘,每日飲白酒約100ml
- 無規律運動習慣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肝陽上亢,肝風內動,氣血逆亂於上,陰虛不能制陽。
- 辨證要點:
- 肝陽亢盛:頭脹痛、面赤、脈弦長
- 陰虛風動:肢體麻木、眩暈、舌紅少津
- 氣火上衝:心煩口苦、便乾尿赤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鎮肝熄風湯原方加減
- 組成與劑量:
- 懷牛膝30g、生赭石30g(先煎)、生龍骨15g(先煎)、生牡蠣15g(先煎)
- 生龜板15g(先煎)、生白芍15g、玄參15g、天冬15g
- 川楝子6g、生麥芽6g、茵陳6g、甘草4g
- 加減:
- 大便乾結加決明子12g、生地黃15g
- 肢麻甚者加鉤藤12g(後下)、地龍9g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):
- 服藥3劑後頭脹痛減輕,眩暈稍緩,大便通暢
- 調整赭石減至20g,加珍珠母20g安神
- 二診(2週):
- 肢體麻木明顯改善,夜寐轉安,舌苔漸潤
- 去川楝子,加枸杞子12g、桑寄生15g滋補肝腎
- 三診(4週):
- 血壓趨穩(由180/110mmHg降至140/90mmHg),言語清晰,行走自如
- 改為隔日服藥,配合天麻鉤藤飲調理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
- 忌辛辣、酒類、羊肉等助火之品
- 控制鹽分攝取,多食滋陰蔬果(如梨、百合)
- 生活調攝:
- 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勞,每日午休30分鐘
- 練習太極拳或八段錦以平調氣血
- 用藥警示:
- 赭石、龍骨等礦物藥需先煎30分鐘
- 脾胃虛弱者慎用,恐傷胃氣
- 孕婦及低血壓患者禁用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