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麻鉤藤飲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雜病證治新義》 胡希恕
🩺 主治
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所致之頭痛眩暈、耳鳴眼花、震顫失眠,甚或半身不遂。症見頭痛且脹、面紅目赤、急躁易怒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✨ 功效
平肝熄風,清熱活血,補益肝腎。
📖 方義
天麻、鉤藤平肝熄風為君;石決明潛陽,山梔、黃芩清肝熱為臣;牛膝引血下行,杜仲、桑寄生補益肝腎,益母草活血利水,夜交藤、茯神安神定志共為佐使。諸藥合用,共奏平肝熄風、清熱活血之功。
🧠 辯證要點
肝陽偏亢、風陽上擾之證,辨證要點為頭脹痛、眩暈、急躁易怒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有力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降低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,鎮靜安神改善失眠,緩解肢體麻木,調節肝火旺盛導致的易怒症狀。
➕ 加減
加夏枯草12克、龍膽草6克,增強清瀉肝火之力。
加生地黃15克、白芍12克,滋養肝陰以治本。
加法半夏9克、膽南星6克,化痰熄風兼顧。
加珍珠母30克、代赭石15克,加強平肝潛陽效果。
🌿 方劑配藥
- 天麻:9 克
- 鉤藤:12 克
- 石決明:18 克
- 山梔:9 克
- 黃芩:9 克
- 川牛膝:12 克
- 杜仲:9 克
- 益母草:9 克
- 桑寄生:9 克
- 夜交藤:9 克
- 茯神:9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天麻(Gastrodia Rhizoma)
- 鎮靜、抗驚厥作用:調節中樞神經GABA受體,降低神經興奮性。
- 改善腦血流:促進微循環,增加腦部氧供應。
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減輕神經細胞損傷。
2. 鉤藤(Uncaria Rhynchophylla)
- 降血壓:抑制血管平滑肌鈣離子通道,擴張外周血管。
- 抗心律不整:調節心肌細胞鉀、鈣離子通道。
- 神經保護:抑制β-澱粉樣蛋白沉積,減緩神經退化。
3. 石決明(Haliotidis Concha)
- 降血壓:含碳酸鈣及有機成分,調節血管張力。
- 調節血脂:抑制膽固醇吸收,降低動脈硬化風險。
4. 山梔子(Gardeniae Fructus)
- 抗炎:抑制COX-2及NF-κB通路,減輕炎症反應。
- 利膽保肝:促進膽汁分泌,降低血清轉氨酶。
- 抗氧化:梔子苷成分清除自由基。
5. 黃芩(Scutellariae Radix)
- 抗菌抗病毒:黃芩苷抑制多種病原體複製。
- 抗過敏:抑制組織胺釋放,減輕過敏反應。
- 保肝:降低肝纖維化指標,改善肝細胞損傷。
6. 牛膝(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)
- 抗炎鎮痛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關節腫脹。
- 改善骨代謝:促進成骨細胞分化,預防骨質疏鬆。
7. 杜仲(Eucommiae Cortex)
- 降血壓:調節腎素-血管緊張素系統(RAS)。
- 抗骨質疏鬆:增加骨密度,促進膠原蛋白合成。
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保護血管內皮細胞。
8. 益母草(Leonuri Herba)
- 改善微循環:擴張血管,抑制血小板聚集。
- 抗子宮痙攣: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頻率。
- 抗氧化: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。
9. 桑寄生(Taxilli Herba)
- 抗炎:抑制TNF-α及IL-6等促炎因子。
- 增強免疫力:活化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功能。
- 降血脂: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。
10. 夜交藤(Polygoni Multiflori Caulis)
- 鎮靜催眠:延長睡眠時間,改善睡眠品質。
- 抗焦慮:調節5-HT及多巴胺神經傳遞。
11. 茯神(Poria cum Radix Pini)
- 鎮靜安神:調節GABA能系統,緩解焦慮。
- 利尿:抑制腎小管鈉離子再吸收。
- 免疫調節: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5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頭暈脹痛3個月,尤以兩側太陽穴及後頸部明顯,情緒激動或熬夜後加重。
- 伴隨症:
- 面紅目赤,急躁易怒
- 失眠多夢,夜間易驚醒
- 耳鳴如蟬鳴,時有口苦
- 手足輕微麻木感,腰膝酸軟
- 血壓偏高(150/95 mmHg)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每日熬夜至凌晨1-2點
- 飲食偏油膩,嗜食辛辣,偶爾飲酒
- 缺乏運動,體型偏胖(BMI 28)
- 有吸菸史20年,每日半包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肝陽上亢,肝風上擾,兼腎陰不足
- 證型:肝陽化風證
- 分析:
- 長期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耗傷肝陰,陽亢無制,上擾清竅,故頭暈脹痛、面紅目赤。
- 肝火擾心,心神不寧,故失眠多夢。
- 肝腎同源,腎陰虧虛,耳竅失養,則耳鳴;腰膝失濡,故酸軟。
- 肝風內動,筋脈失養,故手足麻木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天麻鉤藤飲加減
- 組成:
- 天麻12g、鉤藤15g(後下)、石決明20g(先煎)
- 山梔子10g、黃芩10g、益母草12g
- 杜仲15g、桑寄生15g、夜交藤20g
- 茯神15g、牛膝12g
- 加減:
- 失眠甚者加酸棗仁15g、龍骨30g(先煎)
- 手足麻木加地龍10g、雞血藤20g
- 口苦明顯加夏枯草12g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):
- 服藥後頭暈減輕30%,夜眠改善(可連續睡4-5小時),血壓降至140/90 mmHg
- 調整:去山梔子,加珍珠母30g(先煎)加強平肝潛陽
- 二診(14日):
- 頭暈偶發,耳鳴減半,手足麻木緩解,血壓穩定於135/85 mmHg
- 調整:減黃芩至6g,加枸杞15g、生地黃12g滋補腎陰
- 三診(21日):
- 症狀基本消失,血壓正常,囑停藥後以滋腎柔肝茶飲調理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忌辛辣、油膩、菸酒,飲食宜清淡
- 避免熬夜及情緒過激,每日午間靜坐15分鐘
- 配合適度運動(如太極拳、散步)
- 禁忌:
- 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,孕婦禁用
- 服藥期間避免攝入咖啡、濃茶等亢奮之品
- 高血壓患者不可自行停用西藥降壓藥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
- 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頭暈頭痛2個月,加重1週。頭痛以兩側及巔頂為主,伴耳鳴如蟬鳴,目赤脹痛。
- 伴隨症狀:失眠多夢(夜間易醒,夢境紛擾),急躁易怒,口苦咽乾,大便乾結(2-3日一行),小便短赤。
- 體徵:舌質紅、苔薄黃,脈弦數有力。血壓測量:150/95 mmHg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(常熬夜至凌晨1-2點),飲食偏嗜辛辣油膩,偶爾飲酒。
- 有高血壓病史3年,未規律服藥控制。
4. 辨證分析
- 病機:肝陽上亢,肝風上擾,兼有心火亢盛。
- 辨證要點:頭暈頭痛伴耳鳴目赤、脈弦數為肝陽化風之象;失眠多夢、口苦便結為陽亢化火、擾動心神及腸腑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天麻鉤藤飲原方加減
- 組成:天麻12g、鉤藤15g(後下)、石決明30g(先煎)、梔子9g、黃芩9g、川牛膝15g、杜仲12g、益母草12g、桑寄生15g、夜交藤20g、茯神15g
- 加減:加生大黃6g(後下)通腑瀉熱,酸棗仁15g安神定志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7劑,水煎服,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。
- 3日後回饋:頭痛減輕,大便通暢(每日1行),夜寐稍安。
- 7日後複診:頭暈耳鳴明顯緩解,血壓降至135/85 mmHg,舌紅轉淡、苔薄白。
- 二診:去生大黃,減梔子至6g,加白芍15g柔肝,續服14劑。
- 隨訪:症狀基本平穩,血壓維持正常範圍,睡眠品質改善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燥熱(如辣椒、羊肉)、酒精、咖啡等助陽化火之品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熬夜及情緒激動,建議每日午間靜坐15分鐘以平肝潛陽。
- 用藥注意:方中石決明需先煎30分鐘,鉤藤後下(煎煮不超過10分鐘)以保藥效。
- 禁忌證: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,孕婦需醫師評估後調整方劑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