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秦艽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醫學發明 張元素

🩺 主治

風邪中經絡,手足麻木,肌膚不仁,口眼喎斜,言語不利,或肢體拘急,舌紅苔黃,脈浮數或弦細。

✨ 功效

祛風清熱,養血活血,通絡止痺。

📖 方義

秦艽祛風通絡為君,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養血活血,羌活、防風、細辛、白芷祛風散寒,黃芩、石膏清解鬱熱,白朮、茯苓健脾利濕,生地滋陰清熱,全方共奏祛風清熱、養血活血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風邪侵襲經絡,氣血不足,兼有內熱之證。症見肢體麻木、口眼歪斜,舌紅苔黃,脈浮數或弦細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驅散外來風邪、清除體內熱氣,同時補血並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經絡不通引起的麻木疼痛。

➕ 加減

內熱重者

加連翹9克、梔子9克,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
血虛明顯者

加阿膠9克(烊化)、雞血藤15克,加強補血養血功效。

肢體麻木甚者

加僵蠶6克、全蠍3克,增強通絡止痺作用。

痰濕阻絡者

加膽南星6克、石菖蒲9克,化痰開竅通絡。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秦艽:9 克
  • 甘草:6 克
  • 川芎:6 克
  • 當歸:9 克
  • 白芍:9 克
  • 細辛:3 克
  • 羌活:6 克
  • 防風:6 克
  • 黃芩:9 克
  • 石膏:15 克
  • 白芷:6 克
  • 白朮:9 克
  • 生地黃:12 克
  • 熟地黃:12 克
  • 茯苓:9 克
  • 獨活:6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抗炎作用:秦艽中的龍膽苦苷(Gentianine)能抑制COX-2及促炎細胞因子(如TNF-α、IL-6),減輕炎症反應。
2. 鎮痛效果:當歸、川芎含揮發油及阿魏酸,透過調節中樞神經及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緩解疼痛。
3. 改善微循環:川芎嗪(Ligustrazine)擴張血管,促進血液流動,預防血栓形成。
4. 免疫調節:黃芩苷(Baicalin)抑制過度免疫反應,調節Th1/Th2平衡,降低自體免疫損傷。
5. 神經保護:生地黄中的梓醇(Catalpol)減少神經細胞凋亡,促進腦缺血後神經功能恢復。
6. 抗凝血:防風多糖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液黏稠度,預防血管阻塞。
7. 抗氧化應激:石膏中的微量元素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損傷,保護血管內皮細胞。
8. 調節體溫:細辛揮發油透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,緩解發熱症狀。
9. 肌肉鬆弛:白芍苷(Paeoniflorin)抑制鈣離子內流,降低骨骼肌痙攣頻率。
10. 抗風濕作用:獨活中的香豆素衍生物抑制關節滑膜細胞增生,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進程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突發右側肢體麻木無力,活動不利,伴口眼喎斜3日。
- 伴隨症:頭痛、頭暈,言語稍含糊,輕微惡風,無發熱;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浮弦。
- 病程:發病前有勞累史,晨起後自覺症狀加重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熬夜頻繁,飲食不規律。
- 有高血壓病史5年,未規律服藥控制。

4. 辨證分析
- 病機:氣血不足,外感風邪,經絡痹阻。
- 證型:風邪中絡證(中風輕症,屬中經絡)。
- 舌脈佐證:脈浮弦為風邪內動,苔薄白示無明顯痰濕或熱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大秦艽湯原方加減
組成:秦艽12g、川芎10g、當歸10g、白芍12g、生地黃15g、熟地黃15g、茯苓10g、白朮10g、甘草6g、防風10g、黃芩6g、石膏15g(先煎)、羌活10g、獨活10g、細辛3g、白芷6g。
- 加減:因無明顯熱象,石膏減量至10g;加丹參15g以活血通絡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右側肢體麻木減輕,口眼喎斜略改善,頭痛消失。
- 二診:原方去石膏,加黃耆20g補氣行血,續服14劑。肢體活動明顯靈活,言語清晰。
- 三診:調整為隔日1劑,連服14日後,症狀基本緩解,囑其配合針灸鞏固療效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避風寒,忌過勞,保持情緒穩定。
- 飲食宜清淡,少食肥甘厚膩,可適量食用山藥、紅棗補益氣血。
- 定期監測血壓,配合規律作息。
- 禁忌:
- 陰虛火旺或肝陽上亢者慎用;若出現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等化熱徵象,需停用並調整方藥。
- 服藥期間忌生冷、辛辣及酒類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5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右側肢體麻木無力、口眼歪斜3日,伴言語不清。
- 伴隨症狀:頭痛微惡風寒,頸項僵硬,手足拘急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浮細略弦。
- 觀察:右側面部肌肉鬆弛,嘴角下垂,閉目不全,右側上肢握力減弱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文書工作,勞累後易頭暈,偶有手腳冰冷。
- 近期因家庭壓力熬夜頻繁,發病前日淋雨受寒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因病機: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侵襲經絡,氣血痹阻,筋脈失養。
- 證型:風邪初中經絡,兼氣血兩虛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大秦艽湯
- 藥物組成(單位:克):
秦艽12、川芎9、獨活9、當歸12、白芍12、生地黃15、熟地黃15、茯苓9、白朮9、甘草6、防風9、黃芩6、石膏15(先煎)、羌活9、白芷6、細辛3
- 加減:
- 氣虛明顯,加黃耆15、黨參12。
- 血瘀肢麻,加雞血藤15、丹參9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處方7劑,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。
- 一週後:肢體麻木減輕,口眼歪斜略改善,言語較清晰,脈轉緩和。
- 二診:原方去石膏、細辛,加黃耆15,續服14劑。
- 三週後:面部肌肉對稱性恢復,肢體活動力基本正常,偶有輕微頭暈,予益氣養血丸劑調理善後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避風寒,忌冷水洗浴,適度熱敷患側。
- 飲食宜溫補氣血(如紅棗、山藥),忌生冷油膩。
- 配合針灸(取穴:地倉、頰車、合谷)加強療效。
- 禁忌:
- 陰虛火旺、肝陽上亢者慎用。
- 服藥期間忌飲酒及辛辣燥熱食物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