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仁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1
📚 出處
《溫病條辨》 吳鞠通
🩺 主治
濕溫初起或暑濕夾濕,症見頭痛惡寒、身重疼痛、午後身熱、胸悶不飢、面色淡黃、舌白不渴、脈濡
✨ 功效
宣暢氣機,清熱利濕
📖 方義
杏仁宣暢上焦肺氣,白蔻仁芳香化中焦濕濁,薏苡仁滲利下焦濕邪,三仁分治三焦。滑石、通草、竹葉清熱利濕,半夏、厚朴行氣除滿。全方宣暢氣機、清熱利濕
🧠 辯證要點
濕重於熱,氣機阻滯,三焦不利。舌苔白膩為濕重特徵,脈濡主濕滯
📘 功效白話文
促進全身氣機運行,清除體內濕氣與熱氣,改善因濕熱引起的頭重身痛、胸悶發熱等症狀
➕ 加減
加藿香6g、佩蘭6g,強化芳香化濕之力
加黃芩9g、黃連6g,增強清熱燥濕功效
加鬱金9g、香附9g,加強行氣解鬱作用
加西瓜翠衣15g、荷葉9g,清解暑熱
🌿 方劑配藥
- 杏仁:15 克
- 滑石:18 克
- 白通草:6 克
- 白蔻仁:6 克
- 竹葉:6 克
- 厚朴:6 克
- 生薏苡仁:18 克
- 半夏:15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杏仁**:含苦杏仁苷,具鎮咳、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,可抑制氣道炎症反應。
2. **白蔻仁**:揮發油成分(如桉葉素)可促進消化液分泌,改善胃腸動力,並有抗潰瘍效果。
3. **薏苡仁**:薏苡仁酯及多糖成分具抗腫瘤、免疫調節及抗炎作用,可抑制水腫與過敏反應。
4. **厚朴**:厚朴酚與和厚朴酚具抗菌、抗炎、抗病毒及調節腸道平滑肌功能,緩解腹脹。
5. **通草**:含多醣體與皂苷,具利尿作用,促進水分代謝,調節電解質平衡。
6. **滑石**:主含矽酸鎂,可吸附毒素、保護黏膜,並抑制皮膚及消化道炎症反應。
7. **竹葉**:黃酮類化合物具抗氧化、解熱及抗微生物活性,調節體液代謝。
8. **半夏**:生物鹼與皂苷成分可抑制中樞性嘔吐,鎮咳祛痰,並調節胃腸蠕動。
**整體協同作用**:調節免疫、抗炎鎮痛、改善消化功能及水液代謝,符合中醫「宣暢氣機、清利濕熱」之機理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|年齡:3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低熱(體溫37.5-38℃)持續10日,午後熱勢明顯,身重倦怠,胸悶脘痞
- 伴症:頭脹如裹,口黏不渴,食欲不振,大便黏滯不爽,小便短黃
- 舌脈:舌質淡紅,苔白膩微黃,脈濡緩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居處潮濕環境,嗜食肥甘厚味及冷飲
- 近月工作壓力大,常熬夜,晨起常感四肢酸沉
4. 辯證分析
- 病因病機:外感濕溫之邪,內蘊脾胃濕滯,三焦氣機壅塞
- 證屬:濕重於熱,三焦氣化失司
- 病位:太陰脾、陽明胃、三焦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三仁湯加減
杏仁15g、白蔻仁6g、生薏苡仁30g
厚朴9g、半夏12g、通草6g
滑石18g(包煎)、淡竹葉9g
加減:
- 加佩蘭9g(芳香化濁)
- 加茯苓15g(健脾滲濕)
- 去原方淡豆豉(表證不顯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診:3劑後小便轉清,胸悶減輕,體溫降至37.2℃
- 二診:去厚朴,加炒白朮12g,續服5劑,舌苔轉薄白,大便成形
- 三診:原方減滑石為9g,加生薏苡仁增至45g,調理1週後諸症悉除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瓜果、油膩甜食,暫停乳製品
- 生活調攝:午後避暑濕,可配合藿香佩蘭茶飲
- 特殊注意:服藥期間可能出現微汗出、小便頻數,屬正常藥效反應
- 禁忌人群:陰虛津虧者慎用,孕婦需調整劑量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|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身熱不揚(體溫38.1°C,午後加重),胸悶腹脹,納呆食少,大便溏黏不暢
- 伴隨症狀: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沉重、口黏膩感、渴不欲飲、小便短黃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白厚膩微黃,脈濡數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居住潮濕環境,嗜食生冷油膩,夏季常飲冰鎮飲品
- 近一週因勞累淋雨後發病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溫初起,濕重於熱,三焦氣機受阻
- 辨證要點:
- 濕遏衛陽→身熱不揚、頭重如裹
- 濕困中焦→胸悶腹脹、納呆便溏
- 濕阻下焦→小便短黃
- 濕性黏滯→苔膩脈濡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三仁湯原方加減
- 苦杏仁15g(後下)、白蔻仁10g、生薏苡仁30g
- 厚朴12g、通草6g、滑石20g(包煎)
- 淡竹葉9g、半夏9g、藿香10g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3次溫服,連服3日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3日:體溫降至37.3°C,胸悶減輕,大便成形
- 複診調整:去滑石,加茯苓15g、炒白朮12g,續服5劑
- 結果:體溫復常,膩苔退淨,食慾恢復,小便轉清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冰品、瓜果、肥甘厚膩,宜食赤小豆、冬瓜等利濕之品
- 生活調護:避免居處潮濕,汗出勿當風,適度活動助氣化
- 特殊提醒:若出現高熱煩渴、舌絳苔黃等熱重證候,需轉清熱解毒法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