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蒿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傷寒論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濕熱黃疸,症見身黃如橘子色、小便不利、腹微滿、口渴但頭汗出、舌苔黃膩、脈沉實或滑數。

✨ 功效

清熱利濕,退黃通瘀

📖 方義

茵陳蒿為君藥,清熱利濕退黃;梔子為臣藥,清三焦濕熱;大黃為佐藥,瀉熱通瘀。三藥合用使濕熱從二便分消,黃疸自退。

🧠 辯證要點

適用於濕熱蘊結中焦,尤以肝膽濕熱為主的陽黃證。特徵為鮮明黃疸伴隨小便短赤、腹部脹滿、舌苔黃膩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清除體內濕熱毒素,促進膽汁排泄,改善黃疸症狀,同時具有抗炎、保肝及促進代謝的作用。

➕ 加減

加茯苓、豬苓

用於小便極度不利時,增強利水滲濕功效

加黃連、黃芩

熱象明顯伴高熱煩渴時,加強清熱解毒作用

加鬱金、枳實

出現脅痛腹脹時,增加行氣解鬱效果

減大黃加白朮

體質虛弱者,改為健脾利濕為主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茵陳蒿:18 克
  • 梔子:9 克
  • 大黃:6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茵陳蒿
- 有效成分:綠原酸、茵陳色原酮、揮發油等
- 藥理作用:促進膽汁分泌、降低膽紅素、抗肝纖維化、抗氧化、抗炎
- 機制:調節膽酸代謝相關基因(如CYP7A1)、抑制NF-κB炎症通路

2. 梔子
- 有效成分:梔子苷、京尼平、藏紅花素
- 藥理作用:保肝降酶、利膽退黃、鎮靜解熱、抑制血小板聚集
- 機制:調節ALT/AST活性、抑制TLR4/MyD88信號通路減輕肝損傷

3. 大黃
- 有效成分:大黃素、大黃酸、蘆薈大黃素
- 藥理作用:導瀉通便、抗菌抗病毒、改善腸道通透性、調節腸肝循環
- 機制:刺激腸道蠕動、抑制腸道菌群移位、降低內毒素血症

4. 全方協同作用
- 增強膽紅素排泄:三藥聯用較單藥提高膽汁流量35%-50%
- 抗肝損傷:協同抑制TNF-α、IL-6等促炎因子,降低脂質過氧化指標MDA
- 調節腸道微生態:降低G-菌比例,改善腸屏障功能

5. 現代臨床應用
- 適應症:急性黃疸型肝炎、膽汁淤積性肝病、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
- 循證證據:Meta分析顯示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可提高有效率(OR=3.12, 95%CI 2.45-3.98)
- 安全性:長期使用需監測電解質,孕婦慎用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身目黃染(黃色鮮明)、脅肋脹痛、小便短赤如濃茶
- 伴隨症: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口苦口乾、大便黏滯不爽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酒,嗜食肥甘厚味
- 近期工作壓力大,熬夜頻繁
- 無慢性病史,但偶有消化不良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肝膽,膽汁外溢
- 證型:陽黃(濕熱並重)
- 病因:飲食不節釀生濕熱,肝失疏泄,脾胃運化失常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茵陳蒿湯
- 組成:茵陳30g、梔子15g、大黃9g(後下)
- 加減:加柴胡12g疏肝,茯苓15g健脾利濕,黃芩10g清熱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,連服3日後小便量增、黃疸稍退
- 複診:大黃減至6g,續服5日,脅痛減輕,大便通暢,黃疸明顯消退
- 三診:調整茵陳為20g,加白朮10g顧護脾胃,連服7日,黃疸基本消除,舌苔轉薄白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酒、油膩辛辣,宜清淡易消化(如薏苡仁粥、冬瓜湯)
- 生活:避免熬夜、情緒鬱怒,適度運動助氣機暢通
- 禁忌:脾胃虛寒者慎用;孕婦忌用大黃;服藥後若腹瀉過甚需停藥調整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身目發黃、小便黃赤3日,伴腹脹、食慾不振。
- 兼症:口苦咽乾、大便黏滯不爽(色偏白)、頭重身困、皮膚輕微瘙癢。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酒史,每日約500毫升啤酒,偏好油膩飲食。
- 無慢性病史,近期未服用西藥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肝膽,膽汁外溢。
- 辨證要點:黃疸色鮮明(陽黃)、舌苔黃膩、脈滑數,符合「濕熱鬱蒸」之象。
- 病位:肝、膽、脾胃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茵陳蒿湯(茵陳30g、梔子15g、大黃9g)。
- 加減:
- 加茯苓15g、澤瀉10g(增強利濕);
- 加柴胡6g(疏肝解鬱)。
- 劑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黃疸減退、小便轉清,腹脹緩解,大便轉為黃軟。舌苔轉薄黃,脈仍稍滑。
- 調整處方:原方減大黃至6g,續服7日。
- 結果:黃疸完全消退,食慾恢復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趨平和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油膩、辛辣、酒精,避免助濕生熱。
- 特殊禁忌:脾胃虛寒者(症見腹瀉、畏寒)忌用;孕婦慎用大黃。
- 服藥反應:部分患者服後輕微腹瀉,屬大黃瀉下作用,若腹瀉過度需調整劑量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