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武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主治脾腎陽虛、水濕內停證。症見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腹痛下利,或太陽病發汗過多,陽虛水泛。

✨ 功效

溫陽利水,健脾化濕

📖 方義

附子溫腎助陽,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濕,生薑助陽散水,芍藥斂陰和營,兼制附子、白朮之燥性。全方共奏溫陽利水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細。若見水腫、腹瀉伴陽虛症狀,即可辨為此證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身體代謝水分的功能,緩解水腫、腹瀉、手腳冰冷等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水液失調問題

➕ 加減

咳者加味

加細辛、乾薑、五味子(仿小青龍湯義),治水寒射肺之咳嗽

下利甚者

去芍藥之陰柔,加乾薑溫中止瀉

嘔者

加吳茱萸、半夏,增強降逆止嘔之力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茯苓:9 克
  • 芍藥:9 克
  • 生薑:9 克
  • 白朮:6 克
  • 炮附子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強心利尿作用**
- 附子中的烏頭鹼具有強心效果,可增加心肌收縮力,改善心功能不全。
- 茯苓、白朮及生薑的組合能調節腎臟血流,促進尿液排出,減輕水腫。

2. **改善腎功能**
- 研究顯示真武湯可降低血清肌酸酐(Cr)及尿素氮(BUN),減緩腎小球硬化,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。
- 調節腎素-血管收縮素-醛固酮系統(RAAS),抑制腎臟纖維化。

3. **抗炎與免疫調節**
- 白芍中的芍藥苷能抑制促炎細胞因子(如TNF-α、IL-6),減輕炎症反應。
- 調節Th1/Th2免疫平衡,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症狀。

4. **調節能量代謝**
- 白朮與茯苓可增強腸道吸收功能,改善營養代謝不良,並調節血糖及血脂水平。

5. **抗動脈粥樣硬化**
- 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,減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(ox-LDL)沉積,保護血管內皮功能。

6. **神經內分泌調節**
- 附子與生薑的活性成分可刺激下視丘-垂體-腎上腺軸(HPA軸),提升應激能力,改善慢性疲勞綜合徵。

7. **抗氧化與抗衰老**
- 白芍與生薑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可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損傷,延緩細胞老化。

8. **抗肺纖維化**
- 動物實驗顯示,真武湯能抑制肺組織TGF-β1表達,減輕纖維化病理變化。

9. **胃腸道保護**
- 生薑中的薑辣素促進胃黏膜修復,白朮調節腸道蠕動,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6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四肢浮腫(下肢尤甚),畏寒肢冷,小便短少,晨起眼瞼浮腫
- 伴隨症:疲倦乏力,心悸氣短,腰膝酸軟,腹脹納差,大便溏薄
-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
- 特殊表現:夜間頻尿(3-4次/夜),遇寒症狀加重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漁業工作,常接觸冷水
- 飲食偏嗜生冷(每日飲用冷飲)
- 有慢性腎炎病史5年,未規律治療
- 平素缺乏運動,作息不規律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腎陽虛,水濕內停,膀胱氣化失司
- 證型:少陰病陽虛水泛證
- 病位:腎、脾、膀胱
- 病理因素:陽虛不運,水濕泛溢三焦
- 標本關係:本虛(脾腎陽虛)為主,標實(水濕)為次

5. 治療方案
主方:真武湯加減
- 炮附子9g(先煎)
- 茯苓15g
- 炒白朮12g
- 生薑9g
- 白芍9g
加減:
- 加黃芪20g(益氣利水)
- 加桂枝6g(助陽化氣)
- 加澤瀉12g(增強利水)
- 減白芍至6g(防陰柔礙濕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第一週:每日1劑,水煎分3服
 ▶ 小便量增加,下肢浮腫消退30%,夜尿減至2次
- 第二週:炮附子減至6g,加山藥15g
 ▶ 食慾改善,大便成形,畏寒減輕
- 第三週:改為隔日1劑,配合艾灸關元穴
 ▶ 浮腫基本消退,體力明顯恢復,舌齒痕減淡
- 總療程:連續調治4週,實驗室檢查顯示腎功能指標改善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生冷瓜果、海鮮發物,限制鹽分攝入
- 生活調護:注意下肢保暖,避免久站久坐,睡前溫水泡腳
- 用藥警示:附子須先煎1小時以上,不可與麻黃同用
- 禁忌人群:陰虛火旺、實熱證者禁用,高血壓患者慎用
- 特殊注意:定期監測電解質,若出現口唇麻木立即停藥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|年齡:6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下肢凹陷性水腫,按之不易恢復,伴畏寒肢冷,腰膝痠軟。
- 伴隨症:
- 小便短少,色清,夜尿頻繁(每日4-5次)。
- 晨起腹瀉,大便稀溏,無臭味,食後腹脹。
- 面色㿠白,神疲乏力,動則氣短。
- 舌質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滑|脈沉細無力,尺部尤甚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漁業工作,常接觸冷水,飲食偏嗜生冷海產。
- 近5年有高血壓病史,長期服用西藥控制。
- 無煙酒嗜好,但平素少運動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腎陽衰微,脾失溫煦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。
- 證屬:脾腎陽虛,水濕內停證。
- 辨證要點:
- 水腫以下肢為甚,伴畏寒肢冷→陽虛失於溫煦。
- 夜尿頻、腰膝痠軟→腎陽不足,固攝無權。
- 腹瀉便溏、食後腹脹→脾陽虛弱,運化失常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真武湯原方加減
- 炮附子(先煎)10g|茯苓15g|白朮12g|生薑9g|白芍9g
- 加減:
- 加黨參12g、乾薑6g→溫補脾陽,止瀉。
- 加懷牛膝10g→引藥下行,強腰膝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):水腫減輕30%,小便量增,夜尿減至2-3次|腹瀉頻率降低,仍感乏力。
- 二診:原方去白芍,加黃耆15g、肉桂3g(後下)→加強溫陽益氣。續服14日後,水腫消退80%,肢溫改善,大便成形。
- 三診:改為隔日一劑,配合金匱腎氣丸調理。隨訪3個月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海鮮、鹽醃製品|每日鹽攝入量低於3g。
- 生活調攝:避寒保暖,尤需護腰腹|適當練習八段錦「兩手攀足固腎腰」式。
- 用藥警示:
- 炮附子需先煎40分鐘以上減毒性,不可與半夏、瓜蔞同用。
- 陰虛內熱、實熱水腫者禁用此方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口唇麻木、心悸,立即停藥就醫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