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脾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濟生方》 嚴用和

🩺 主治

脾腎陽虛水腫。症見身半以下腫甚,胸腹脹滿,手足不溫,小便短少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
✨ 功效

溫陽健脾,行氣利水

📖 方義

附子、乾薑溫補脾腎之陽;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濕;木瓜醒脾化濕;厚朴、木香、大腹子行氣導滯;草果溫中燥濕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標本兼治,溫陽與利水並行。

🧠 辯證要點

①水腫以下半身為甚 ②腹脹便溏 ③舌淡苔白膩 ④脈沉遲無力

📘 功效白話文

針對因脾腎虛寒導致的全身浮腫(特別是下半身)、腹脹、手腳冰冷等症狀,能溫暖內臟、加強水分代謝、改善消化功能。

➕ 加減

水腫甚者

加豬苓15g、澤瀉12g,增強利水消腫功效

氣虛明顯

加黨參12g、黃芪15g,補益中氣

寒濕重者

加肉桂3g、吳茱萸6g,加強溫中散寒

腹脹甚者

加砂仁6g、枳實9g,強化行氣消脹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厚朴:6 克
  • 白朮:12 克
  • 木瓜:6 克
  • 木香:6 克
  • 草果仁:6 克
  • 大腹子:6 克
  • 附子:6 克
  • 茯苓:15 克
  • 乾薑:6 克
  • 甘草:3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白朮**
- 調節腸道運動功能,促進消化酶分泌
- 利尿作用,調節水液代謝
- 免疫調節及抗炎效果

2. **茯苓**
- 顯著利尿作用,抑制腎小管對電解質的再吸收
- 調節免疫系統,增強巨噬細胞活性
- 抗炎及抗氧化作用

3. **附子**
- 強心作用,增加心肌收縮力及心輸出量
- 抗炎鎮痛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
- 改善微循環,抗休克

4. **乾薑**
- 促進胃腸蠕動及消化液分泌
- 抗潰瘍作用,保護胃黏膜
- 抗氧化及抗血小板凝集

5. **厚朴**
- 抗菌抗病毒,抑制腸道致病菌
- 鬆弛平滑肌,緩解腸痙攣
- 抗炎及抑制胃酸過度分泌

6. **木香**
- 促進膽汁分泌,改善脂肪消化
- 抑制腸道氣體積聚,緩解脹氣
- 鎮痛及抗潰瘍作用

7. **木瓜**
- 促進蛋白質消化,含木瓜蛋白酶
- 抗炎及軟組織修復作用
- 調節腸道菌群平衡

8. **草果**
- 抗菌作用,抑制腸道病原微生物
- 促進胃腸動力,緩解腹脹
- 調節血糖及血脂代謝

9. **大腹皮**
- 利尿消腫,調節體內鈉鉀平衡
- 促進腸道蠕動,改善便秘
- 抗炎及輕度鎮痛效果

10. **甘草**
- 抗炎抗過敏,抑制組織胺釋放
- 保護胃黏膜,抑制胃酸分泌
- 免疫調節及解毒作用(緩和附子毒性)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|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下肢凹陷性浮腫半年餘,晨起顏面微腫,午後下肢腫甚按之難起
- 伴隨症:腹脹納呆,小便短少,大便溏薄日行2-3次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
-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滑,脈沉遲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漁業工作,常涉冷水作業
- 平素嗜食生冷海產,夏季頻飲冰涼飲品
- 近三年冬季反覆感冒,自服成藥緩解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腎陽虛,土不制水
- 病理特點:陽虛失於溫煦→畏寒肢冷;脾失健運→腹脹便溏;腎陽不足→腰膝酸軟;氣化不利→水濕泛溢肌膚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實脾散(《濟生方》)加減
- 處方組成:
白朮12g|茯苓15g|炮附子6g|乾薑9g|厚朴9g
木香6g|草果仁6g|大腹皮9g|木瓜9g|炙甘草3g
生薑5片|大棗3枚
- 加減:
加黃芪15g(益氣行水)|澤瀉9g(增強利水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7劑水煎,囑忌生冷、適度溫敷腰部
3日後尿量增,下肢腫減三成,腹脹緩解
- 二診:原方附子增至9g,加懷牛膝12g引藥下行
續服14劑後,腫脹消退八成,大便成形
- 三診:去大腹皮、草果,加山藥15g健脾固本
調治月餘,諸症平復,囑金匱腎氣丸善後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
▢ 忌食生魚片、冰品、西瓜等寒涼滋膩物
▢ 限制每日鹽攝取量<3g
- 生活調攝:
▢ 避免久居濕冷環境,足部注意保暖
▢ 每日申時(15-17點)艾灸足三里、關元穴
- 用藥禁忌:
▢ 陰虛內熱見口乾舌紅者禁用
▢ 方中附子需先煎40分鐘去毒性
▢ 服藥期間忌與清熱解毒類中藥同用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下肢浮腫按之凹陷,腹脹納差,大便溏泄,日行2-3次。
- 伴隨症:神疲乏力,四肢不溫,腰膝酸軟,小便短少,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滑,脈沉遲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嗜食生冷,工作勞累,缺乏規律運動。
- 有慢性腹瀉病史5年,未系統治療。

4. 辯證分析
- 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:患者長期飲食生冷損傷脾陽,久病及腎,陽虛不能溫化水液,致水濕停聚,泛溢肌膚為腫;
- 氣滯腹脹:脾虛運化失司,氣機壅滯,故腹脹納差;
- 舌脈佐證: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滑為陽虛水停之象,脈沉遲主裡寒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實脾散(《濟生方》)
- 組成:白朮15g、茯苓15g、炮附子6g、乾薑9g、厚朴9g、木香6g、草果仁6g、大腹皮9g、木瓜9g、炙甘草3g
- 加減:加黃芪20g補氣利水,車前子12g(包煎)增強利水之效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下肢浮腫減輕30%,小便量增,腹脹稍緩。
- 二診:原方加桂枝6g溫通陽氣,續服14劑,水腫消退大半,大便成形,畏寒改善。
- 三診:調方去草果仁,加山藥15g健脾固本,連服1月後症狀基本緩解,隨訪3月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過鹹食物,避免加重水濕停聚。
- 生活調攝:適度運動助陽氣升發,注意腰腹保暖。
- 用藥警示:附子需先煎30分鐘減毒,陰虛內熱或實熱水腫者禁用此方。
- 特殊提醒:若服藥後出現口唇麻木、心悸等附子毒性反應,立即停藥就醫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