蠲痹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 楊倓

🩺 主治

風濕痹痛,肩項臂痛,手足麻木,肢體沉重,活動不利,兼見氣血不足之象

✨ 功效

祛風除濕,益氣和營,活血通絡

📖 方義

羌活、防風祛風除濕,黃耆益氣固表,當歸養血和營,赤芍活血止痛,薑黃專治肩臂痹痛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祛風濕、益氣血、通經絡之效

🧠 辯證要點

肢體痹痛以肩臂上肢為主,遇寒加重,伴氣短乏力、面色無華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

📘 功效白話文

祛除關節風濕,增強氣血循環,改善肩頸手臂疼痛麻木,適合體力較差者的風濕性關節炎

➕ 加減

寒重加附子桂枝

加制附子6克、桂枝9克,適用於肢冷明顯、遇寒劇痛者,增強溫經散寒

濕重加蒼術薏苡仁

加蒼術9克、薏苡仁15克,適用於肢體腫脹沉重明顯,加強祛濕利水

瘀血加桃仁紅花

加桃仁9克、紅花6克,適用於痛處固定如針刺,夜間加劇,增強活血化瘀

氣虛甚加黨參白朮

加黨參12克、白朮9克,適用於明顯疲勞氣短,增強補氣健脾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羌活:6 克
  • 防風:6 克
  • 黃耆:12 克
  • 當歸:12 克
  • 赤芍:9 克
  • 薑黃:9 克
  • 甘草:3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黃芪(黃耆):含黃芪多糖及皂苷成分,具有免疫調節作用,能增強巨噬細胞活性並抑制促炎因子IL-6、TNF-α分泌,同時改善微循環。
2. 當歸:揮發油及阿魏酸成分可抑制COX-2酶活性,降低前列腺素合成,具鎮痛抗炎效果,並能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流量。
3. 赤芍:芍藥苷成分通過抑制NF-κB信號通路減輕關節滑膜炎症,實驗顯示可降低類風濕關節炎模型大鼠的TNF-α與IL-1β水平。
4. 羌活:苯乙基阿魏酸酯等成分具有顯著抗炎作用,可抑制中性粒細胞浸潤,降低PGE2濃度,對佐劑性關節炎有治療效果。
5. 防風:升麻素苷及亥茅酚苷可調節Th1/Th2細胞平衡,抑制過度免疫反應,並顯示COX-2選擇性抑制作用。
6. 薑黃(薑黃素):抑制MAPK和AP-1炎症通路,降低MMP-3、MMP-9基質金屬蛋白酶表達,減緩關節軟骨破壞。
7. 甘草:甘草酸及黃酮類成分具有類固醇樣抗炎作用,抑制磷脂酶A2活性,同時調節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軸功能。

現代研究證實全方配伍可協同抑制TLR4/MyD88信號通路,降低關節液IL-17、IL-23濃度,並調節CD4+ T細胞亞群比例,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骨關節炎具有多靶點治療機制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5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雙側膝關節及肩背痠痛反覆發作3年,遇寒加重,晨起關節僵硬約30分鐘
- 伴隨症狀:
- 肢體沉重,活動後稍緩
- 畏寒喜暖,夜間偶有麻木感
- 舌淡胖,苔白膩,脈沉緊
- 胃納一般,大便溏軟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農務勞動,常接觸冷水
- 居住環境潮濕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服西藥止痛劑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風寒濕邪痺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
- 辨證:痺證(風寒濕痺,以寒濕偏盛)
- 關鍵證候:
- 關節冷痛、遇寒加重→寒邪凝滯
- 肢體沉重、苔白膩→濕邪困阻
- 脈沉緊→寒邪內伏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蠲痺湯加減
- 組成:
羌活9g、獨活9g、桂枝12g、秦艽12g、當歸12g、川芎9g、木香6g、乳香6g、炙甘草6g、海風藤15g
- 加減:
- 加蒼朮10g、薏苡仁30g(健脾化濕)
- 減木香(防過燥傷胃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關節僵硬減輕,疼痛緩解約四成
- 二診:原方加桑枝15g、雞血藤20g(通絡活血),續服14劑
- 三診:疼痛持續減輕,晨僵縮短至10分鐘,大便轉實
- 隨訪:連續調治2月,症狀穩定,建議改為藥膳調理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避風寒濕冷,勞作時佩戴護膝
- 飲食忌生冷瓜果,可適量食用生薑、羊肉
- 配合艾灸足三里、腎俞穴
- 禁忌:
- 陰虛內熱或濕熱痺證者禁用
- 孕婦慎用乳香、沒藥
- 服藥期間忌飲酒及辛辣燥物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雙側膝關節冷痛僵硬,遇寒加劇,晨起尤甚,屈伸不利,行走困難。
- 伴隨症:腰部酸重,下肢輕度浮腫,天氣陰雨時症狀加重;手足不溫,倦怠乏力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沉緊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農業勞動,居住環境潮濕。
- 飲食不規律,嗜食生冷。
- 無重大慢性病史,偶有腰膝勞損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寒濕凝滯於關節。
- 辨證:痹證(風寒濕痹,寒濕偏盛)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蠲痹湯(《醫學心悟》方)
- 組成:羌活9g、獨活9g、桂枝9g、秦艽9g、當歸12g、川芎6g、木香6g、乳香6g、海風藤12g、桑枝12g、甘草3g。
- 加減:下肢浮腫加薏苡仁30g、蒼朮9g;腰酸重加杜仲12g、牛膝12g;寒甚加製附子6g(先煎)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膝痛減輕,晨僵時間縮短,下肢浮腫消退。
- 二診:原方加黃耆15g補氣行血,續服14劑,關節活動改善,可緩步行走。
- 三診:調整為隔日1劑,配合艾灸關節穴位,1個月後症狀基本緩解,囑避寒濕、適度鍛煉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忌生冷飲食,關節部位保暖。
- 配合輕度關節活動,避免過勞。
- 濕盛者可搭配健脾利濕藥膳(如茯苓粥)。
- 禁忌:
- 陰虛火旺或濕熱痹證(見紅腫熱痛)者禁用。
- 孕婦慎用乳香、沒藥等活血藥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