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頭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寒濕痹阻所致的關節疼痛劇烈、屈伸不利,如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關節炎、歷節風等,症見痛處固定、遇寒加劇、舌苔白膩、脈緊或沉遲。

✨ 功效

溫經散寒,除濕止痛,通絡宣痹。

📖 方義

川烏大辛大熱,驅逐寒濕;麻黃發汗宣肺,通陽散邪;芍藥與甘草合用緩急止痛;黃耆益氣固表,助川烏溫經而不傷正。全方共奏溫經散寒、除濕止痛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寒濕痹阻(關節冷痛劇烈、痛處不移、遇寒加重、舌淡苔白膩、脈緊或沉遲)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通過促進血液循環驅散寒氣,減輕關節腫脹僵硬,緩解因寒濕引起的劇烈疼痛,尤其適用於天氣變冷時加重的關節問題。

➕ 加減

痛甚加細辛、桂枝

細辛溫經止痛力強,桂枝助陽化氣,增強散寒通絡效果。

濕重加蒼朮、防己

蒼朮燥濕健脾,防己利水祛濕,針對下肢水腫明顯者。

氣血虛加當歸、黨參

當歸養血和血,黨參補中益氣,適用於久病體弱者。

上肢痛加羌活,下肢痛加獨活

羌活擅治上半身風濕,獨活偏走下焦,依疼痛部位調整。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川烏:6 克
  • 麻黃:9 克
  • 芍藥:9 克
  • 黃耆:9 克
  • 甘草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- 川烏(主要成分):含烏頭鹼,具有抗炎、鎮痛作用;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降低疼痛敏感度;需嚴格控制劑量並經炮製降低毒性
- 麻黃:麻黃鹼擴張支氣管、促進汗液分泌;抗過敏及免疫調節作用;與烏頭協同增強鎮痛效果
- 芍藥:芍藥苷抑制炎症介質(如TNF-α、IL-6)釋放;鬆弛平滑肌,緩解肌肉痙攣疼痛
- 黃芪:黃芪多糖增強巨噬細胞活性,調節免疫功能;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局部組織代謝
- 甘草:甘草酸抑制環氧酶(COX-2)抗炎;降低烏頭毒性,保護胃黏膜;類皮質激素樣作用
- **組合效應**:協同抗炎鎮痛,調節免疫與微循環;麻黃擴張血管促進藥物吸收,甘草緩解烏頭刺激性
- **注意**:烏頭鹼治療窗窄,需久煎或炮製減毒;臨床應用須監測心律及神經毒性反應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|年齡:5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雙膝關節冷痛劇烈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,夜間痛甚,活動受限,無法久行。
- 伴隨症:腰背僵緊、晨起關節僵硬約30分鐘,下肢沉重麻木,惡寒無汗,納差,大便溏薄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膩,脈沉緊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搬運工作,常居潮濕環境,無規律運動史。
- 飲食偏嗜生冷,偶飲酒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寒濕痹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不達,屬「寒濕痹證」。
- 辨證要點:冷痛遇寒加劇、關節僵硬、舌苔白膩、脈沉緊,符合寒濕凝滯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烏頭湯加減
- 組成:
制川烏6g(先煎1小時)、麻黃9g、芍藥15g、黃耆20g、炙甘草10g
- 加減:
- 加桂枝10g、防風10g(增強溫經散寒);
- 加茯苓15g、白朮12g(健脾祛濕);
- 痛甚加乳香6g、沒藥6g(活血止痛)。
- 煎服法:川烏先煎去麻味,餘藥後下,每日1劑,分2次溫服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膝痛減輕30%,晨僵時間縮短至15分鐘,惡寒改善,大便漸成形。
- 二診(2週後):調整川烏減至5g,加牛膝12g引藥下行,疼痛續減,可緩步行走。
- 三診(4週後):主症消退70%,納食增,舌苔轉薄白,脈象趨緩。改為隔日1劑,續服2週鞏固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孕婦、陰虛內熱者禁用;不可與半夏、瓜蔞、貝母同用。
- 注意:
- 川烏需嚴格先煎,且總量每日不超過10g;
- 服藥後忌食生冷、避風寒;
- 若出現口唇麻木、心悸等烏頭鹼中毒症狀,立即停藥並就醫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5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雙側膝關節冷痛劇烈,遇寒加重,屈伸不利,夜間痛甚,持續半年餘。
- 伴隨症:
- 畏寒肢冷,手足不溫。
- 晨起關節僵硬約30分鐘,活動後稍緩。
- 局部無紅腫,觸之膚溫偏低。
- 舌淡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伴腰膝痠軟,夜尿頻(每晚2-3次),小便清長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搬運工作,勞累過度。
- 居住環境潮濕,常淋雨涉水。
- 平素喜飲冷食,夏季貪涼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因病機:寒濕之邪侵襲經絡,痹阻氣血,兼腎陽不足。
- 辨證要點:
- 寒濕凝滯:關節冷痛、遇寒加重、舌苔白膩。
- 陽氣不達:畏寒肢冷、脈沉緊。
- 腎虛不固: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烏頭湯加減
- 製川烏6g(先煎1小時)
- 麻黃9g
- 白芍15g
- 黃芪20g
- 甘草6g
- 加桂枝10g、細辛3g(增強溫經散寒)
- 加牛膝12g(引藥下行,強腰膝)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飯後服用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膝痛減輕三成,夜尿減少,仍感晨僵。調整方劑:川烏減至4g,加威靈仙12g、杜仲15g。
- 二診(2週後):疼痛續減五成,關節活動改善,手足轉溫。去細辛,加熟地黃18g補益肝腎。
- 三診(4週後):症狀緩解八成,生活自理無礙,予腎氣丸調理善後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毒性注意:川烏須嚴格久煎(1小時以上),不可擅自增量。
- 飲食禁忌:服藥期間忌生冷、油膩、海鮮,避免加重寒濕。
- 生活調攝:避風寒、關節保暖,可配合艾灸足三里、腎俞穴。
- 特殊禁忌:孕婦、陰虛內熱者禁用;高血壓、心臟病患慎用麻黃。
- 隨訪建議:每兩週複診,監測肝腎功能及心律變化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