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芪桂枝五物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1
📚 出處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血痹,肌膚麻木不仁,脈微澀而緊。症見肢體麻木、感覺減退,或伴輕微疼痛,遇寒加重。
✨ 功效
益氣溫經,和血通痹
📖 方義
黃耆補氣固表,桂枝溫經通陽,芍藥養血和營,生薑辛散外寒,大棗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益氣溫經、和血通痹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氣血不足,風寒濕邪侵襲,營衛不和,血行不暢。常見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、舌淡苔白、脈微澀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增強氣血循環,改善手腳麻木和輕微疼痛,適用於體質虛弱、容易受寒引發不適者。
➕ 加減
加重黃耆至15克,或加黨參12克,以增強補氣之力。
加當歸9克、川芎6克,加強養血活血。
加附子6克(需先煎),增強溫陽散寒。
加防己9克、蒼朮9克,以祛濕通絡。
🌿 方劑配藥
- 黃耆:9 克
- 桂枝:9 克
- 芍藥:9 克
- 生薑:18 克
- 大棗:12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黃芪(黃耆)**
- 主要成分:黃芪多糖、黃芪皂苷(如黃芪甲苷)
- 藥理作用:免疫調節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改善微循環;促進免疫細胞活性,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。
2. **桂枝**
- 主要成分:桂皮醛、桂皮酸
- 藥理作用:擴張血管、促進血液循環、抗血小板聚集;調節體溫及鎮痛,改善末梢血液供應。
3. **芍藥(白芍/赤芍)**
- 主要成分:芍藥苷、鞣質
- 藥理作用:抗炎、鎮痛、抗痙攣;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調節平滑肌收縮,緩解肌肉疼痛。
4. **生薑**
- 主要成分:薑辣素、薑烯酚
- 藥理作用:抗炎、抗氧化、促進胃腸蠕動;抑制環氧合酶(COX-2)活性,減少炎症介質生成。
5. **大棗**
- 主要成分:大棗多糖、環磷酸腺苷(cAMP)
- 藥理作用:免疫增強、抗氧化、保肝;調節腸道菌群,促進造血功能。
6. **綜合方劑作用**
- 改善血液流變學:降低血液黏稠度,抑制血栓形成。
- 調節免疫功能:提升T細胞活性,平衡Th1/Th2細胞因子。
- 抗炎鎮痛:抑制NF-κB通路,減少炎症介質釋放。
- 神經保護:促進神經修復,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症狀。
7. **現代臨床應用**
- 周圍神經病變(如糖尿病神經病變)
- 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骨關節炎
- 末梢循環障礙(如雷諾氏症)
- 慢性疲勞綜合症及氣血虛弱相關病症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5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要症況:雙側手臂麻木、遇冷加重,活動後稍緩解,肩頸僵硬疼痛。
- 伴隨症況:面色蒼白,畏寒肢冷,疲勞乏力,偶有心悸,晨起頭暈,食慾不振,大便偏軟,舌質淡胖有齒痕、苔薄白,脈沉細弱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辦公室文書工作,姿勢固定少動。
- 飲食偏生冷,夏季常吹冷氣,夜間易失眠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貧血傾向。
4. 辯證分析
- 氣血兩虛:面色蒼白、疲勞乏力、脈沉細弱。
- 陽氣不達,寒凝經絡:肢體麻木、畏寒肢冷、遇冷加重。
- 脾虛濕滯:食慾差、大便軟、舌胖有齒痕。
- 血不養心:心悸、失眠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黃芪桂枝五物湯
黃芪30g、桂枝12g、白芍12g、生薑15g、大棗6枚
- 加減:
- 加黨參15g、白朮10g(補氣健脾)
- 加當歸10g(養血通絡)
- 加酸棗仁12g(安神定悸)
- 加羌活9g(祛風散寒,緩解肩頸僵痛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手臂麻木減輕30%,畏寒稍緩,食慾改善,大便成形。
- 二診(2週後):調整黃芪增至40g,加雞血藤15g(增強通絡),麻木續減50%,肩頸疼痛緩解,心悸減少。
- 三診(4週後):肢冷明顯改善,面色轉紅潤,舌齒痕減輕,脈較有力。停用羌活,續服7劑鞏固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生冷、油膩,宜溫補食材(如紅棗、山藥)。
- 生活:適度活動肩頸,避免冷氣直吹,夜間保暖。
- 禁忌:
- 陰虛火旺、實熱證者禁用。
- 服藥期間若口乾咽痛,需調整劑量或停用。
- 孕婦慎用,需醫師評估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|年齡:5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雙上肢麻木如蟻行感,遇冷加重,晨起僵硬,活動後稍緩。
- 伴隨症:乏力倦怠,氣短自汗,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,偶有心悸,舌質淡胖有齒痕,苔薄白,脈沉細弱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文書工作,姿勢固定少動,飲食偏寒涼,喜飲冷茶。
- 近兩年冬季症狀加重,曾接受針灸治療效果不顯。
4. 辯證分析
- 氣血兩虛:乏力、氣短、面色蒼白為氣血不足之象。
- 營衛不和:自汗、畏寒、四肢不溫屬衛陽不固,營陰外泄。
- 血痹證:麻木僵硬、遇冷加重為血行不暢,陽氣不達四末,符合《金匱要略》「血痹」病機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黃芪桂枝五物湯
- 黃芪30g|桂枝12g|白芍10g|生薑15g|大棗6枚
- 加減:
- 加當歸10g、雞血藤15g(養血通絡)
- 加黨參15g(補益脾肺氣)
- 畏寒甚者加炮附子6g(先煎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麻木減輕30%,自汗減少,肢體轉溫。
- 二診:調整黃芪增至40g,加川芎9g,續服14劑,麻木消退70%,活動靈活,心悸未再發作。
- 三診:原方去附子,續服14劑鞏固,症狀基本緩解,僅勞累後輕微麻木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生活調攝:避風寒,適度活動肢體,忌生冷飲食,建議溫灸關元、足三里。
- 藥物禁忌:陰虛火旺(如舌紅少苔、潮熱)者慎用;服藥期間忌與蘿蔔、綠豆同食。
- 特殊提示:若麻木伴劇痛或持續加重,需排除神經壓迫等器質性病變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