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續命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1
📚 出處
備急千金要方 孫思邈
🩺 主治
中風口眼喎斜、筋脈拘急、半身不遂,及風濕痹痛見外感風寒表實證。症見惡寒發熱、舌苔白膩、脈浮緊或弦緊
✨ 功效
祛風散寒,益氣活血,扶正祛邪
📖 方義
麻黃、桂枝祛風散寒開表;人參、附子益氣助陽固本;防風、防己祛風除濕;黃芩清熱制燥;川芎、芍藥活血通絡;杏仁利肺氣;生薑和胃散寒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標本兼治,扶正祛邪並行
🧠 辯證要點
["\u7a81\u7136\u4e2d\u98a8\u5f8c\u80a2\u9ad4\u9ebb\u6728\/\u504f\u7671","\u4f34\u96a8\u60e1\u5bd2\u7121\u6c57\u8868\u5be6\u75c7\u72c0","\u820c\u8cea\u6de1\u7d05\u82d4\u767d\u81a9","\u8108\u8c61\u6d6e\u7dca\u6216\u5f26\u7dca"]
📘 功效白話文
改善中風後遺症如手腳無力麻木,緩解肌肉僵硬疼痛,增強抵抗力對抗風寒,促進氣血循環
➕ 加減
加黃耆15克、白朮10克,強化補氣健脾功效
加桃仁9克、紅花6克,增強活血化瘀作用
加半夏9克、陳皮6克,加強化痰燥濕效果
去附子,加石膏30克、知母9克,轉為清熱生津
🌿 方劑配藥
- 麻黃:3 克
- 防己:3 克
- 人參:3 克
- 黃芩:3 克
- 桂心:3 克
- 甘草:3 克
- 芍藥:3 克
- 川芎:3 克
- 杏仁:3 克
- 附子:3 克
- 防風:3 克
- 生薑:5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麻黃**
- 抗炎作用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炎症反應
- 免疫調節:調節T細胞活性,降低過敏反應
- 支氣管擴張:麻黃鹼刺激β2腎上腺素受體,緩解氣喘
2. **桂枝**
- 改善血液循環:促進微循環,擴張外周血管
- 抗血栓: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栓風險
- 解熱鎮痛:抑制環氧酶(COX)活性,緩解疼痛
3. **人參**
- 抗氧化:人參皂苷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壓力
- 免疫增強:激活巨噬細胞及NK細胞活性
- 神經保護:促進腦部血流,改善認知功能
4. **附子**(炮製後)
- 強心作用:烏頭類生物鹼增強心肌收縮力
- 抗休克:改善外周循環,提升血壓
- 鎮痛抗炎:抑制炎症介質(如TNF-α、IL-6)
5. **川芎**
- 擴張血管:川芎嗪抑制鈣離子內流,舒張血管平滑肌
- 抗血小板:減少血栓素A2生成,預防血栓形成
- 神經修復:促進缺血腦區血管新生
6. **防風**
- 解熱鎮痛:抑制中樞發熱介質(如PGE2)
- 抗菌抗病毒:揮發油成分抑制病原微生物
- 抗過敏:降低組胺釋放,減輕過敏反應
7. **黃芩**
- 抗菌抗病毒:黃芩素抑制細菌核酸合成及病毒複製
- 抗炎:抑制NF-κB通路,減少炎症因子釋放
- 保肝利膽:促進膽汁分泌,降低肝酶指標
8. **芍藥**
- 鎮痛抗痙攣:芍藥苷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
- 抗凝血:抑制血小板活化,延長凝血時間
- 神經保護: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
9. **杏仁**
- 鎮咳平喘:苦杏仁苷代謝物抑制呼吸中樞過度興奮
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減輕肺部氧化損傷
- 調節腸道:促進腸道蠕動,緩解便秘
10. **甘草**
- 抗潰瘍:甘草酸促進胃黏膜修復
- 類固醇樣作用: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,減輕炎症
- 解毒:降低附子等毒性成分的副作用
11. **生薑**
- 促進吸收:薑辣素增加胃腸黏膜血流,提升藥物生物利用度
- 抗嘔吐:抑制5-HT3受體,減緩噁心反應
- 抗炎:抑制COX-2表達,減輕關節炎症
12. **整體協同作用**
- 改善腦缺血:多成分協同擴張腦血管,增加血氧供應
- 抗神經細胞凋亡:調節Bcl-2/Bax蛋白平衡
- 調節免疫失衡:抑制過度炎症反應,保護內皮細胞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突發右側肢體無力,口眼歪斜,言語不清,持續半日未緩解。
- 伴隨症:輕度惡寒發熱(體溫37.8°C),頭痛項強,肢體麻木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病史:無高血壓、糖尿病史,近期過勞受寒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體力勞動,作息不規律,常熬夜。
- 飲食偏嗜肥甘,偶爾飲酒,無吸菸史。
- 近期因天氣驟變未注意保暖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因病機:正氣不足,外感風邪,經絡閉阻,屬「真中風」之風邪襲絡證。
- 辨證要點:突發肢體偏癱、口眼歪斜,兼表證(惡寒發熱、脈浮緊),符合「外風引動內風」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小續命湯(原方加減)
- 組成:麻黃9g、桂枝9g、人參6g、防風9g、防己6g、黃芩6g、芍藥9g、川芎6g、杏仁9g、附子6g(先煎)、生薑3片、甘草6g。
- 加減:加葛根12g解肌舒筋,減黃芩至3g防過寒傷陽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惡寒頭痛減輕,肢體麻木稍緩,言語略清晰。
- 二診:原方去麻黃,加黃耆15g益氣固表,續服5劑,右側肢體可輕度活動。
- 三診:調整附子量至3g,加當歸9g養血通絡,再進7劑,口眼歪斜明顯改善,可扶杖行走。
- 療效:總療程4週,基本恢復生活自理,殘留右手指微顫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服藥期間避風寒,忌生冷油膩。
- 配合針灸疏通經絡(如風池、合谷、足三里)。
- 調節作息,避免過勞。
- 禁忌:
- 陰虛陽亢或肝風內動者(如高血壓中風)禁用。
- 附子需久煎,孕婦慎用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6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突發右側肢體無力,活動受限,口眼歪斜,言語含糊不清,持續半日。
- 伴隨症:輕度惡寒發熱(體溫37.8°C),頭項強痛,四肢肌肉輕度拘攣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其他:小便短少,大便略乾,夜寐不安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高血壓病史(未規律服藥),嗜食肥甘厚味,偶飲酒,工作壓力大,近期勞累受風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風寒外襲,引動內風,氣血逆亂,經脈痹阻。
- 辨證:外風引動內風之中風(中經絡證),兼風寒表邪未解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小續命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- 組成及劑量:
麻黃6g、桂枝9g、防風9g、杏仁9g、川芎9g、人參6g、黃芩6g、芍藥9g、附子6g(先煎)、生薑6g、甘草6g。
- 加減:
加鈎藤12g(後下)、天麻9g以平肝熄風;
去防己(原方含防己,因患者小便短少暫去),加茯苓12g利水安神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惡寒發熱消退,右側肢體肌力稍恢復,言語較前清晰,夜寐改善。
- 二診:原方去麻黃,減附子至3g,加當歸9g、地龍6g活血通絡,續服7劑。右肢活動度增,口眼歪斜減輕,大便通暢。
- 三診:調整為隔日1劑,配合針灸治療。2週後肢體功能恢復七成,言語基本正常,生活可自理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避風寒,忌生冷油膩,飲食清淡。
- 監測血壓,保持情緒穩定。
- 配合肢體康復訓練,避免過勞。
- 禁忌:
- 陰虛陽亢或肝陽上亢型中風(如面紅目赤、舌紅苔黃)忌用。
- 表虛多汗、氣血兩虛者慎用麻黃、附子。
- 服藥期間禁酒及辛辣發物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