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飲子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1

📚 出處

《濟生方》 嚴用和

🩺 主治

血虛風燥證。症見皮膚瘙癢、乾燥脫屑,夜間加劇,或見蕁麻疹、慢性濕疹,伴面色無華、頭暈心悸、舌淡苔薄白、脈細弦。

✨ 功效

養血祛風,潤燥止癢

📖 方義

以四物湯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)為基礎養血活血,配伍荊芥、防風祛風止癢,白蒺藜疏風透疹,何首烏滋陰養血,黃芪益氣固表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標本兼治,養血潤燥與祛風止癢並行。

🧠 辯證要點

皮膚乾燥瘙癢夜間加重+血虛表現(面色萎黃、舌淡脈細)+風燥特徵(脫屑、遊走性癢感)

📘 功效白話文

通過補血改善皮膚乾燥,祛除風邪緩解搔癢,適用於長期皮膚問題伴隨氣血不足者

➕ 加減

血熱明顯

加牡丹皮10克、赤芍10克,增強涼血化瘀功效

氣虛甚者

加黨參15克、白朮12克,強化益氣健脾作用

瘙癢劇烈

加地膚子10克、蟬蛻6克,增強祛風止癢力度

濕重滲液

加蒼朮10克、茯苓15克,加強健脾祛濕功能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當歸:15 克
  • 生地黃:15 克
  • 白芍:10 克
  • 川芎:10 克
  • 荊芥:6 克
  • 防風:6 克
  • 白蒺藜:10 克
  • 何首烏:12 克
  • 黃芪:15 克
  • 甘草: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當歸
- 含揮發油、多糖及阿魏酸等成分,具抗炎、免疫調節作用
- 促進造血功能,改善微循環
- 抑制組織胺釋放,減輕皮膚搔癢

2. 生地黃
- 梓醇、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抗炎、抗氧化作用
- 調節Th1/Th2免疫平衡,減緩過敏反應
- 保護心血管內皮細胞功能

3. 白芍
- 芍藥苷成分可抑制PGE2炎症介質生成
- 調節T淋巴細胞功能,抑制異常免疫反應
- 具鎮痛、鎮靜及保肝作用

4. 川芎
- 川芎嗪能擴張血管,改善血液流變學
- 抑制血小板聚集,預防血栓形成
- 調節神經-內分泌-免疫網絡

5. 荊芥
- 揮發油成分具抗過敏作用,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
- 調節皮膚屏障功能相關基因表達

6. 防風
- 色原酮類化合物具抗組織胺作用
- 抑制NF-κB炎症通路活化
- 調節腸道免疫功能

7. 黃耆
- 黃耆多糖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
- 促進IL-10抗炎因子分泌
- 改善皮膚膠原蛋白合成

8. 白蒺藜
- 皂苷類成分抑制IgE介導的過敏反應
- 調節補體系統活性
- 具抗紫外線氧化損傷作用

9. 何首烏
- 二苯乙烯苷類成分抗氧化,延緩皮膚老化
- 調節脂質代謝異常
- 注意潛在肝毒性風險

10. 甘草
- 甘草酸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炎症介質
- 調節糖皮質激素受體敏感性
- 具抗病毒及胃黏膜保護作用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全身皮膚乾燥瘙癢反覆發作3年,冬季加重,夜間尤甚,抓撓後出現細小鱗屑及血痂。
- 伴隨症:面色蒼白,頭暈心悸,睡眠淺易醒,大便偏乾,月經量少色淡、經期延後。
- 舌脈:舌質淡紅少苔,脈細弱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烤炸食物。
- 既往有貧血病史,未規律治療。
- 夜間常熬夜至凌晨,缺乏運動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血虛生風,肌膚失養,兼陰血不足、心神失濡。
- 辨證要點:皮膚乾燥瘙癢夜甚(血虛風燥)、面色蒼白頭暈(血不榮面)、月經量少(衝任血虛)、舌脈均顯陰血虧虛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當歸飲子原方加減
- 組成與劑量:
當歸12g、白芍10g、川芎6g、生地黃15g、白蒺藜10g、防風10g、荊芥6g、何首烏12g、黃耆15g、甘草6g
- 加減:加酸棗仁15g(安神)、白鮮皮10g(增強止癢)。
-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瘙癢減輕約50%,夜間睡眠改善,大便轉軟。
- 二診調整:去荊芥,加丹參10g(活血養血),續服14劑。
- 三診:皮膚脫屑減少,月經量較前增多,面色轉紅潤。後以原方製水丸續調2個月,隨訪半年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烤炸、海鮮發物,多食黑芝麻、紅棗、木耳等滋陰養血之品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過度沐浴及熱水燙洗,冬季加強皮膚保濕,規律作息。
- 禁忌症:濕熱內蘊或實熱證者慎用,孕婦需醫師評估後調整用藥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要症況:皮膚瘙癢反覆發作3年,以四肢及腰背部為主,夜間加劇,搔抓後現淡紅色丘疹,皮膚乾燥脫屑。
- 伴隨症況:
- 頭暈目眩,面色蒼白無華
- 睡眠淺易醒,心悸乏力
- 月經量少、色淡,經期延後
- 大便偏乾,舌質淡紅、苔薄白,脈細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
- 飲食偏嗜辛辣,蔬果攝取不足
- 無慢性病史,偶爾自行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瘙癢

4. 辯證分析
- 血虛風燥證:
- 血虛不能濡養肌膚,致乾燥脫屑、瘙癢夜甚
- 血虛生風,風邪鬱於腠理,故丘疹反覆
- 血不養心則心悸失眠,血海空虛致月經量少
- 舌脈符合血虛兼內熱之象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當歸飲子原方
- 當歸15g、生地黃12g、白芍10g、川芎6g
- 荊芥10g、防風10g、黃耆15g、白蒺藜12g
- 何首烏12g、甘草6g
- 加減:
- 瘙癢劇烈加蟬蛻6g、地膚子10g
- 睡眠差加酸棗仁15g、夜交藤12g
- 大便乾結加火麻仁10g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):瘙癢減輕30%,夜間抓撓次數減少,皮膚脫屑改善,睡眠稍安。
- 二診(14日):調整為原方加酸棗仁15g,瘙癢續減50%,頭暈心悸緩解,月經來潮量稍增。
- 三診(21日):皮膚光滑無新發丘疹,大便通暢,舌轉淡紅潤澤,脈細緩。改為隔日一劑鞏固療效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海鮮發物,避免飲酒
- 生活調攝:
- 保持皮膚濕潤,沐浴後塗抹凡士林
- 避免過度搔抓,穿著寬鬆棉質衣物
- 調暢情志,規律作息,適度運動
- 特殊禁忌:
- 脾胃虛寒泄瀉者慎用生地黃、當歸
- 孕婦需去川芎,減白芍用量
- 服藥期間若出現腹脹,可加陳皮6g理氣和中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