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門冬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1
📚 出處
金匱要略 張仲景
🩺 主治
虛熱肺痿。咳嗽氣逆,咳唾涎沫,咽喉乾燥不利,口渴欲飲,舌紅少苔,脈虛數。亦治胃陰不足之嘔逆。
✨ 功效
養陰潤肺,益胃生津,降逆下氣
📖 方義
重用麥門冬滋養肺胃陰液,清虛火為君;半夏降逆化痰,其燥性得麥冬之潤而減;人參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補益脾胃,助生津液。全方清養肺胃,降逆下氣。
🧠 辯證要點
肺胃陰虛,虛火上炎。症見乾咳少痰、咽喉乾燥、舌紅少苔、脈虛數,伴有氣逆嘔吐等胃陰不足表現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滋潤肺部和胃部乾燥狀態,改善乾咳與嘔吐,補充體內津液並調節氣機上逆
➕ 加減
加沙參、玉竹各9克,強化養陰生津作用(參《千金方》)
加白及10克、阿膠9克烊化,增強止血滋陰功效(參《類證治裁》)
加瓜蔞仁12克、川貝母6克,強化化痰潤肺效果(參《醫學心悟》)
🌿 方劑配藥
- 麥門冬:70 克
- 半夏:10 克
- 人參:6 克
- 甘草:6 克
- 粳米:5 克
- 大棗:5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麥門冬**
- 抗炎作用:抑制多種促炎細胞因子(如TNF-α、IL-6)的釋放,減輕呼吸道炎症。
- 免疫調節: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,調節T淋巴細胞活性。
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降低氧化應激反應。
2. **半夏**
- 鎮咳祛痰:抑制咳嗽中樞,促進支氣管黏液分泌,稀釋痰液。
- 抗潰瘍:調節胃酸分泌,保護胃黏膜。
- 鎮靜作用: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,緩解焦慮及嘔吐反應。
3. **人參**
- 增強免疫力:促進抗體生成,提升自然殺手細胞(NK細胞)活性。
- 抗疲勞:增加ATP生成,改善能量代謝。
- 神經保護:促進腦內神經生長因子(BDNF)表達,改善認知功能。
4. **甘草**
- 抗病毒:抑制病毒複製(如流感病毒、HSV)。
- 類皮質激素作用: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,緩解過敏及自體免疫反應。
- 保肝:降低肝酶(ALT、AST),抑制肝纖維化進程。
5. **粳米**
- 營養支持:提供碳水化合物及微量營養素,維持能量代謝平衡。
- 保護胃腸黏膜:減輕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性。
6. **大棗**
- 補血:促進紅血球生成,改善貧血狀態。
- 調節腸道菌群:增加益生菌(如乳酸桿菌)數量,改善腸道屏障功能。
**組合效應**
- 協同抗炎與免疫調節:麥門冬與人參共同降低呼吸道過度免疫反應,適用於慢性咳嗽或氣喘。
- 黏膜修復:半夏、甘草與粳米協同保護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,緩解乾咳與胃部不適。
- 能量代謝整合:人參與大棗增強體力,改善虛弱狀態下的代謝效率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乾咳無痰兩個月,夜間加重,咽喉乾痛如灼,聲音嘶啞。
- 伴隨症:
- 手足心熱,午後潮熱(體溫37.5-37.8℃)。
- 口乾欲飲冷,飲後稍緩。
- 大便乾結(3-4日一行),小便短赤。
- 夜間盜汗,睡眠淺易醒。
- 舌象:舌質紅絳,少苔,舌面有細裂紋。
- 脈象:細數,右寸脈浮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教師工作,需長時間講話。
- 飲食偏辛辣,嗜好烘焙零食。
- 近半年因工作壓力大,常熬夜至凌晨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肺胃陰虛,虛火上炎,津液虧耗。
- 證型:
- 肺陰不足:乾咳無痰、咽乾聲嘶,右寸脈虛。
- 胃陰虧損:口乾欲冷飲、大便乾結。
- 虛火內擾:手足心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麥門冬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麥門冬60g、半夏9g、人參6g、甘草4g、粳米15g、大棗4枚。
- 加減:
- 加北沙參15g、天花粉12g(增強滋陰生津)。
- 加杏仁9g、川貝母6g(潤肺化痰止咳)。
- 減半夏至6g(防溫燥傷陰)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,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。
- 效果:咳嗽頻率減半,咽痛減輕,大便轉軟(2日一行),夜汗減少。
- 二診:原方加地骨皮12g(清虛熱),續服10劑。
- 效果:乾咳偶發,聲音清亮,手足心熱消退,舌苔漸生薄白苔。
- 三診:改為隔日1劑,連服14劑鞏固。
- 隨訪:諸症悉平,唯偶有口乾,囑飲食調養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燥熱食物(如辣椒、羊肉、咖啡)。
- 生活調攝:
- 避免過度用嗓,夜間11點前就寢。
- 多食百合、銀耳、梨等潤燥之品。
- 保持情緒平穩,防肝鬱化火傷陰。
- 用藥注意:
- 外感風寒或痰濕壅盛者禁用。
- 半夏用量需謹慎,陰虛火旺者宜減量或配伍甘潤藥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乾咳無痰3個月,咽乾咽痛,聲音嘶啞
- 伴隨症:午後潮熱(體溫37.5-38℃),夜間盜汗,手足心熱,大便乾燥如羊屎,小便短赤
- 舌脈:舌紅少津、苔薄黃,脈細數
- 特殊表現:進食辛辣後症狀加劇,晨起咽部有血絲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熬夜處理文書工作(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)
- 嗜食麻辣鍋與烘焙零食
- 無吸菸史,偶飲紅酒
- 家族有肺結核病史(母親)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肺胃陰虛,虛火上炎,灼傷肺絡
- 證型:陰虛肺燥證(兼胃陰不足)
- 病理要素:
▪ 燥熱傷津→乾咳無痰、咽乾便結
▪ 陰虛火旺→潮熱盜汗、舌紅脈細數
▪ 虛火灼絡→咽部血絲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麥門冬湯加減
- 組成與劑量:
麥門冬30g 半夏9g 北沙參15g
粳米15g 大棗6枚 炙甘草6g
玉竹12g 天花粉10g 阿膠9g(烊化)
- 加減:
▪ 潮熱明顯:加地骨皮12g、銀柴胡10g
▪ 痰中帶血:加白芨粉6g(沖服)
▪ 腸燥便結:加火麻仁15g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第一週:每日1劑,水煎分3服,咳嗽頻率減少50%,夜間盜汗改善
- 第二週:去半夏,加川貝母6g,咽痛消失,大便轉軟
- 第三週:調整麥門冬量為20g,加百合15g,睡眠品質提升,潮熱未再發作
- 第四週:改為隔日1劑鞏固,舌苔轉淡紅薄白,脈象趨緩,所有主症消退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花椒、胡椒、油炸物,避免熱性水果如荔枝、龍眼
- 生活調攝:
▪ 夜間11點前就寢,配合「呬字訣」呼吸法晨練
▪ 用蜂蜜醃製雪梨作為藥膳輔助
- 特殊警示:
▪ 外感風寒咳嗽禁用此方
▪ 脾胃虛寒便溏者需減麥門冬量並加生薑
▪ 長期服用需監測胃腸功能,防止滋膩礙胃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