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胃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溫病條辨》 吳鞠通

🩺 主治

胃陰不足證,症見口乾咽燥、飢不欲食、大便乾結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
✨ 功效

養陰益胃

📖 方義

沙參、麥冬養陰清熱,生地黃涼血養陰,玉竹生津止渴,冰糖甘緩和中。全方共奏甘涼滋潤、養陰益胃之效

🧠 辯證要點

舌質紅而少津、脈象細數,伴隨胃陰虧損之口乾、納差症狀,無明顯濕熱或實火表現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滋潤胃部組織,改善因胃部乾燥引起的食慾不振、口乾舌燥等問題,促進消化液分泌

➕ 加減

加石斛、天花粉

適用於陰虛燥熱較甚者,增強養陰清熱之力(出自《中醫方劑學》)

加山藥、扁豆

用於兼見脾陰不足、食少腹脹者,強化健脾養陰功效(參考《臨床常用方劑手冊》)

加山楂、神麴

伴消化不良時佐以消食導滯(《方劑加減應用》建議)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沙參:9 克
  • 麥冬:15 克
  • 冰糖:3 克
  • 細生地:15 克
  • 玉竹: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- 沙參(北沙參)
- 含有多醣體、皂苷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免疫調節作用
- 抑制胃酸過度分泌,保護胃黏膜
- 促進唾液及消化液分泌,改善口乾及消化不良

- 麥冬
- 麥冬多醣可增強免疫力,調節腸道菌群
- 抗氧化作用顯著,減少自由基對胃黏膜損傷
-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活性,輔助治療胃炎

- 生地黃
- 環烯醚萜類成分調節血糖,改善糖尿病性胃輕癱
- 抗凝血功能,促進胃部微循環
- 抑制胃蛋白酶活性,降低胃潰瘍風險

- 玉竹
- 多醣成分提升細胞免疫,抗疲勞
- 調節腸胃平滑肌收縮,緩解胃痙攣
- 促進胃黏膜上皮細胞修復,加速潰瘍癒合

- 冰糖(輔助藥)
- 提供葡萄糖能量,改善低血糖引發的胃部不適
- 中和苦味藥材,提升整體方劑耐受性
- 短暫增加胃黏液黏度,形成暫時性保護層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胃脘隱痛,伴灼熱感,空腹加劇
- 口乾咽燥,飲水不解渴
- 食慾減退,進食後腹脹
- 大便乾結如羊糞,3-4日一行
- 手足心熱,夜間盜汗
- 舌質紅絳,舌面少苔且乾燥
- 脈細數,尺脈偏弱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高壓文書工作,熬夜頻繁
- 飲食不規律,嗜食辛辣油炸食物
- 近半年反覆口腔潰瘍病史

4. 辯證分析
- 胃陰虧虛,津液不足:口乾舌燥、便結、舌紅少苔
- 虛熱內擾:胃脘灼痛、手足心熱、盜汗
- 胃失濡養:食慾減退、腹脹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益胃湯加減
- 北沙參15g
- 麥門冬12g
- 細生地20g
- 玉竹9g
- 冰糖15g(烊化)
- 加火麻仁12g(潤腸通便)
- 加生麥芽10g(消食和胃)
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飯後1小時服用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後:胃痛灼熱感減輕,大便轉軟每日1次,口乾改善
- 二診14日後:盜汗消失,食慾漸增,舌面微見薄白苔
- 三診28日後:諸症基本平復,脈轉細緩,續予原方減量調理2週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燒烤、咖啡、酒精
- 生活調攝:定時進餐,睡前2小時禁食
- 特殊注意:脾胃虛寒泄瀉者禁用,服藥期間出現腹瀉需停藥
- 長期調養:建議配合百合粥、銀耳羹等甘潤食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胃脘隱痛反覆發作半年,伴口乾咽燥,進食後腹脹
- 伴隨症狀:
- 食慾減退,偏好冷飲
- 大便乾結(3-4日一行)
- 手足心熱,夜間盜汗
- 舌質紅絳少津,舌苔薄白剝落
- 脈細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規律,嗜食辛辣烤炸
- 從事高壓文書工作,每日熬夜至凌晨
- 無規律運動習慣

4. 辯證分析
- 胃陰虧虛證:長期辛辣飲食耗傷胃陰,熬夜加重陰液損耗
- 虛熱內生:陰虛生內熱,故見手足心熱、盜汗
- 津虧失潤:胃絡失養則隱痛,腸道失潤致便秘
- 舌脈符合陰虛火旺之象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益胃湯原方加減
- 北沙參15g、麥冬12g、生地黃9g、玉竹6g、冰糖3g(烊化)
- 加味:生麥芽10g(消食和胃)、生白芍9g(緩急止痛)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週:口乾緩解50%,大便改善至2日一行,胃痛頻率減少
- 第二週:原方加火麻仁12g,盜汗消失,舌苔漸生薄白苔
- 第三週:諸症減退八成,調整為隔日服藥鞏固療效
- 全程配合飲食衛教,停用辛辣刺激食物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花椒、辣椒、咖啡等燥熱之品
- 生活調攝:定時進餐,戌時(19-21點)前完成晚餐
- 特殊禁忌:外感風寒、痰濕內盛者不宜使用
- 長期監測:陰虛體質者需定期評估舌象,防止過用滋膩礙胃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