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螵蛸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1

📚 出處

《本草衍義》 寇宗奭

🩺 主治

心腎兩虛證。小便頻數或遺尿滑精,心神恍惚,健忘失眠,腰膝酸軟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✨ 功效

調補心腎,澀精止遺

📖 方義

桑螵蛸補腎固精為君,龍骨安神澀精、龜甲滋陰潛陽為臣。佐以人參補氣、當歸養血、茯神安神,遠志與石菖蒲交通心腎。全方調補心腎,澀精止遺。

🧠 辯證要點

1. 遺尿/尿頻伴健忘失眠
2. 腰膝酸軟無力
3. 舌淡脈細弱
4. 心腎不交兼氣血不足之象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因心腎虛弱導致的頻尿、遺尿問題,同時幫助安神、增強記憶力,並鞏固腎氣防止精氣外泄。

➕ 加減

氣虛明顯

加黃耆12克、白朮9克,增強益氣固攝之力

陰虛火旺

加知母6克、黃柏6克,清瀉虛火

遺精嚴重

加芡實9克、蓮鬚6克,加強固精效果

夜尿頻多

加益智仁9克、山藥12克,溫腎縮尿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桑螵蛸:9 克
  • 遠志:3 克
  • 石菖蒲:3 克
  • 龍骨:6 克
  • 人參:6 克
  • 茯神:6 克
  • 當歸:6 克
  • 龜甲:1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桑螵蛸(螳螂卵鞘)
- 含蛋白質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,具抗氧化作用,可能改善腎功能及調節尿頻。
- 研究顯示其具抗炎效果,可抑制尿道炎症反應。

2. 遠志
- 含皂苷類化合物,具鎮靜安神作用,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,改善焦慮及記憶功能。
- 促進腦內神經遞質(如5-HT、DA)平衡,改善認知障礙。

3. 石菖蒲
- 揮發油成分(如β-細辛醚)具抗驚厥、鎮靜作用,調節腦部GABA受體活性。
- 改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,保護神經細胞。

4. 龍骨(化石類礦物)
- 富含碳酸鈣、微量元素,具鎮靜安神效果,調節中樞神經興奮性。
- 研究指出可抑制過度神經放電,緩解失眠及焦慮症狀。

5. 人參
- 人參皂苷(如Rb1、Rg1)增強免疫功能,調節HPA軸(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軸),抗疲勞。
- 改善認知功能,促進神經細胞修復及突觸可塑性。

6. 茯神(茯苓菌核)
- 含多糖及三萜類,具利尿、鎮靜作用,調節腸腦軸功能。
- 調節血清素水平,緩解焦慮及睡眠障礙。

7. 當歸
- 揮發油及阿魏酸促進造血功能,改善微循環,具抗炎及抗氧化作用。
- 調節雌激素水平,可能改善更年期相關尿失禁。

8. 龜甲(龜板)
- 含膠原蛋白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,滋陰潛陽,調節免疫及內分泌功能。
- 研究顯示其具抗骨質疏鬆及神經保護作用。

*註:此方劑整體傾向調節神經-內分泌-免疫網絡,改善遺尿、頻尿及心神不寧等症,現代藥理多聚焦於神經調控、抗炎及抗氧化機轉。*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
年齡: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夜間遺尿頻繁(每週4-5次),尿色清、量多,醒後不自覺。
- 伴隨症:白天尿頻(約每小時1次),畏寒肢冷,精神疲倦,注意力不集中,食慾差,大便溏軟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弱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自幼體弱,易感冒,偏好冷飲及甜食。
- 家庭環境壓力較大(父母工作繁忙),睡眠不規律,常熬夜看動畫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腎氣不足,下元虛冷,膀胱失約;兼心腎不交,脾虛失運。
- 證型:腎陽虛衰,脾腎兩虛,心神失養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桑螵蛸散加減
- 桑螵蛸9g、遠志6g、石菖蒲6g、龍骨15g(先煎)、黨參9g、茯神9g、當歸6g、龜板9g(先煎)、益智仁6g、炒白朮9g、炙甘草3g。
- 加減:加炮附子3g(先煎)溫腎陽,山藥12g健脾固攝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):遺尿頻率減至每週2次,白天尿頻改善,食慾稍增。調整處方:去炮附子,加覆盆子6g加強固澀。
- 二診(14日):夜尿偶發(每週1次),精神轉佳,大便成形。續服原方7劑鞏固。
- 隨訪(1個月後):遺尿未再發作,畏寒減輕,脈象較前有力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生冷、甜膩食物,晚餐後限水。
- 生活:規律作息,睡前排空膀胱,避免過度興奮活動。
- 禁忌:陰虛火旺或濕熱下注者(如小便短赤、尿道灼熱)忌用本方。
- 其他:配合艾灸關元、腎俞穴,每週2次以助溫補腎陽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夜間遺尿,每週4-5次,持續1年餘,尿色清、無尿痛。
- 伴隨症:白天尿頻(每日10次以上),精神疲憊,注意力不集中,手足不溫,入睡後多夢易驚。
- 舌脈: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弱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平素喜食冷飲,作息不規律(晚睡),缺乏戶外運動,學業壓力中等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腎氣不足,膀胱失約,兼心腎不交。
- 證型:心腎兩虛,下元不固。
- 分析:腎氣虛則膀胱氣化無力,夜間陽氣更虛,故遺尿;心氣不足則神不守舍,多夢易驚;舌脈均為氣虛陽弱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桑螵蛸散(原方加減)
- 組成:
桑螵蛸10g、遠志6g、石菖蒲6g、龍骨15g(先煎)、黨參9g、茯神9g、當歸6g、龜板10g(先煎)
- 加減:加益智仁6g、山藥10g以增強固澀健脾;手足不溫加桂枝3g溫通陽氣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,夜尿減至每週2次,白天尿頻改善(每日6-7次),手足轉暖。
- 二診:原方去桂枝,加五味子6g,續服14劑,遺尿偶發(每月1-2次),精神轉佳,睡眠安穩。
- 鞏固期:改為隔日1劑,配合艾灸關元穴,連續1個月後痊癒,隨訪半年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生冷、甜膩食物,晚餐後限水。
- 生活:規律作息,睡前排空膀胱,適度曬太陽及運動。
- 禁忌:濕熱下注(尿黃赤、尿道灼熱)或實熱證者禁用。
- 其他:治療期間需配合心理疏導,避免責備患兒;感冒發熱時暫停服藥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