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參飲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時方歌括》 陳修園

🩺 主治

主治血瘀氣滯之心胃諸痛,症見心胸刺痛、胃脘疼痛、痛有定處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。

✨ 功效

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

📖 方義

丹參為君藥,活血祛瘀;檀香為臣藥,行氣止痛;砂仁為佐使,溫中行氣。三者相配,行氣活血兼顧,氣行則血行,瘀去則痛止。

🧠 辯證要點

適用於氣滯血瘀證型,辨證要點為疼痛性質為刺痛或固定痛、舌質紫暗/有瘀斑、脈象弦澀,且病位在胸膈或胃脘部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血液循環、消除局部瘀血,同時舒緩氣機阻滯,有效緩解因氣血不暢引起的疼痛症狀。

➕ 加減

血瘀重者加桃仁紅花

若瘀血徵象明顯(如舌質紫暗嚴重),可加桃仁6克、紅花6克,增強活血破瘀之效。

氣滯甚者加延胡索香附

若脹痛明顯(氣滯為主),加延胡索9克、香附9克,強化行氣解鬱作用。

寒凝加乾薑桂枝

遇冷痛增者(寒凝血瘀),加乾薑6克、桂枝9克,溫經散寒以助血行。

痰濕加半夏陳皮

兼痰濕(苔膩嘔惡)加半夏9克、陳皮6克,燥濕化痰兼理氣機。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丹參:30 克
  • 檀香:5 克
  • 砂仁: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丹參(Salvia miltiorrhiza)**
- **活性成分**:丹參酮(Tanshinones)、丹酚酸(Salvianolic acids)。
- **心血管作用**:改善微循環、抗血栓形成、擴張冠狀動脈、抑制心肌纖維化。
- **抗氧化與抗炎**:清除自由基、抑制NF-κB通路,減輕炎症反應。
- **神經保護**:抑制神經細胞凋亡,改善缺血性腦損傷。
- **抗腫瘤**:誘導癌細胞凋亡,抑制血管新生(如丹參酮IIA)。

2. **檀香(Santalum album)**
- **活性成分**:α-檀香醇(α-Santalol)。
- **抗菌與抗炎**: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病原菌,減輕黏膜炎症。
- **鎮靜作用**:調節GABA受體,緩解焦慮與失眠。
- **消化系統**:促進膽汁分泌,緩解痙攣性腹痛。

3. **砂仁(Amomum villosum)**
- **活性成分**:揮發油(乙酸龍腦酯、樟腦)。
- **胃腸調節**:促進胃液分泌、抑制胃潰瘍、調節腸道平滑肌收縮。
- **抗炎與抗氧化**:抑制COX-2表達,降低氧化壓力。
- **抗血小板聚集**:抑制血栓素A2生成,預防血栓形成。

4. **複方協同作用**
- **心血管整合效應**:丹參擴張血管,檀香與砂仁協同改善血流動力學。
- **胃腸保護**:砂仁與檀香緩解氣滯血瘀型胃痛,丹參抗潰瘍。
- **代謝調節**:三方共同降低血脂、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胸悶、胃脘刺痛反覆發作3月餘,痛處固定,夜間加重。
- 伴隨症:
- 脅肋脹滿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。
- 偶有噯氣,食欲不振,進食後腹脹。
- 大便偏乾,色暗,每日一行。
- 舌質暗紅,邊有瘀斑,舌苔薄白。
- 脈象:弦澀,關部尤顯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偏好油膩辛辣。
- 每日吸菸10支,偶爾飲酒。
- 無規律運動習慣,近期失眠多夢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肝鬱氣滯,血瘀阻絡,胃失和降。
- 辨證:氣滯血瘀證(胸痹、胃脘痛)。
- 分析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則血行受阻,瘀血內停,故見刺痛固定、舌暗瘀斑;氣滯犯胃,胃氣上逆則噯氣腹脹;脈弦澀為氣滯血瘀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丹參飲(丹參30g、檀香6g、砂仁6g)。
- 加減:
- 大便乾結加生白朮15g、枳實10g(行氣通便)。
- 脅脹甚加柴胡10g、香附10g(疏肝理氣)。
- 納差加陳皮9g、炒山楂12g(健脾消食)。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忌生冷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胃脘刺痛減輕,胸悶稍緩,大便轉軟。調整砂仁減至5g,加茯苓15g健脾。
- 二診(2週後):夜間痛感消失,脅脹減半,食欲改善。去檀香,丹參減至20g,續服7劑。
- 三診(4週後):諸症基本緩解,舌瘀斑淡化,脈轉柔和。改為隔日1劑,配合調暢情志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及菸酒,宜清淡易消化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飲食、適度運動,睡前溫水泡腳助血行。
- 用藥禁忌:
- 孕婦慎用(丹參活血力強)。
- 出血性疾病(如胃潰瘍活動期)禁用。
- 避免與抗凝血藥物併用(如阿斯匹靈)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發作性心前區悶痛3個月,加重1週,疼痛固定如針刺,夜間尤甚。
- 伴隨症候:
- 胃脘部脹滿不舒,按壓痛感明顯
- 口唇青紫,舌質暗紫邊有瘀斑,舌下絡脈迂曲
- 脈象沉澀而澀,偶見結代脈
- 情緒焦慮易怒,睡眠淺易醒
- 大便偏乾,2-3日一行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高壓工作,每日吸菸10-15支
- 飲食不規律,偏好油膩辛辣食物
- 缺乏運動,近5年體重增加15公斤
- 有家族性高血壓病史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氣滯血瘀,心脈痹阻,兼有胃絡瘀滯
- 證型:心血瘀阻證合併肝胃氣滯
- 辨證要點:
- 痛處固定、舌紫瘀斑為血瘀明證
- 脈澀結代提示心脈不暢
- 情緒因素與肝氣鬱滯相關
- 胃脘脹痛反映氣機壅滯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丹參飲原方加減
- 處方組成:
- 丹參30g(君藥,活血祛瘀)
- 檀香6g(臣藥,行氣止痛)
- 砂仁5g(佐藥,醒脾和胃)
- 加延胡索12g、鬱金10g(增強行氣化瘀)
- 生大黃6g(後下,通腑泄熱)
-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3次溫服,飯後1小時服用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:心前區悶痛發作頻率減半,胃脘脹滿緩解,大便每日1次
- 二診調整:去生大黃,加酸棗仁15g安神,續服14劑
- 三診:胸痛未再發作,舌質轉淡紅,脈象趨向流利
- 鞏固期:改為隔日1劑,配合太極拳鍛鍊,追蹤3個月未復發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生冷黏膩、醃製燒烤類食物
- 生活調攝:嚴格戒菸,規律作息,控制體重
- 用藥注意:
- 月經期女性減量使用,孕婦禁用
- 凝血功能異常者慎用
- 避免與抗血小板藥物併用
- 特殊提示:治療期間若出現皮下瘀斑或牙齦出血,應立即停藥就診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