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腹逐瘀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3
📚 出處
醫林改錯 王清任
🩺 主治
少腹寒凝血瘀證。症見少腹積塊疼痛,或有積塊不疼痛,或疼痛而無積塊,少腹脹滿,月經不調,經色紫黑有塊,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。
✨ 功效
溫經散寒,活血祛瘀,消腫止痛
📖 方義
以小茴香、乾薑、官桂溫經散寒;當歸、川芎、赤芍養血活血;蒲黃、五靈脂、延胡索、沒藥化瘀止痛。全方溫通並用,標本兼治。
🧠 辯證要點
舌質紫暗或有瘀點,脈沉弦或沉澀。症見少腹固定性刺痛,遇寒加重,得溫痛減,月經色暗有血塊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改善下腹部血液循環,緩解因寒氣與血瘀引起的疼痛,調節異常子宮出血,促進經血順暢排出。
➕ 加減
加香附6g、烏藥6g,適用於兼有明顯脹痛、情緒波動加重者,加強行氣止痛功效
加桃仁9g、紅花6g,適用於血瘀嚴重、經血夾大量紫黑血塊者,增強破血逐瘀效果
加附子3g、吳茱萸3g,適用於四肢冰冷、少腹冷痛劇烈者,強化溫陽散寒作用
加黃耆15g、黨參12g,適用於氣血虛弱兼血瘀者,攻補兼施避免耗傷正氣
🌿 方劑配藥
- 小茴香:1.5 克
- 乾薑:3 克
- 延胡索:3 克
- 當歸:9 克
- 川芎:3 克
- 官桂:3 克
- 赤芍:6 克
- 蒲黃:9 克
- 五靈脂:6 克
- 沒藥:3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當歸**:含揮發油及阿魏酸,具有抗炎、鎮痛、改善微循環作用,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。
2. **川芎**:含川芎嗪,可擴張血管、抑制血小板聚集,促進血液流動性,降低血液黏稠度。
3. **赤芍**:含芍藥苷,具抗血栓、抗炎作用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組織水腫及疼痛。
4. **延胡索**:含延胡索乙素,具中樞鎮痛效果,作用類似於部分鴉片類藥物,但無成癮性。
5. **肉桂**:含肉桂醛,能擴張血管、增強血液循環,並具抗氧化及抗微生物活性。
6. **小茴香**:揮發油成分可調節腸道及子宮平滑肌,緩解痙攣性疼痛,促進局部血流。
7. **乾薑**:薑辣素可抗炎、抗氧化,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,降低子宮內膜炎症反應。
8. **蒲黃與五靈脂(失笑散組合)**:協同抗凝血,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(PAF),預防血栓形成。
9. **沒藥**:樹脂成分抑制環氧化酶-2(COX-2),減少炎症介質釋放,緩解慢性疼痛。
10. **全方綜合作用**:調節前列腺素F2α/PGE2比例,改善子宮缺血及經血瘀阻,降低平滑肌過度收縮,臨床多用於原發性痛經、盆腔炎性疼痛及慢性盆腔瘀血綜合徵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3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少腹冷痛,經期加重,經血色暗紫、夾血塊,經行不暢(經期延後7-10天)。
- 伴隨症:
- 四肢不溫,腰骶酸冷
- 經前乳房脹痛,情緒煩躁
- 經期腹瀉,便溏
- 舌質暗紫、邊有瘀點,舌下絡脈迂曲,苔白膩
- 脈沉細澀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嗜食生冷(冰飲、生魚片),經期常淋雨受寒
- 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,缺乏運動
- 3年前曾人工流產,術後未充分調養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寒凝血瘀,衝任受阻,兼肝鬱脾虛
- 辨證:下焦虛寒,瘀血內阻;肝氣鬱結,脾陽不振
- 證型:寒凝血瘀證(兼肝鬱脾虛)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少腹逐瘀湯加減
- 組成:
小茴香6g、乾薑6g、延胡索9g、沒藥6g、當歸12g、川芎9g、肉桂5g、赤芍9g、蒲黃9g(包煎)、五靈脂9g(包煎)
- 加減:
- 加柴胡6g、香附9g(疏肝解鬱)
- 加炒白朮12g、茯苓15g(健脾止瀉)
- 經前加益母草15g(助經血下行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,經至腹痛減輕,血塊減少,腹瀉改善。
- 複診:原方去五靈脂,加杜仲12g,續服14劑,腰酸緩解,四肢轉溫,經期提前至延後3天。
- 三診:調整為月經前10天開始服藥,連續3個月週期,經期規律,疼痛消失,舌瘀點消退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,經期禁食冰品
- 生活調攝:腹部保暖(可熱敷),適度運動促進氣血運行
- 禁忌症:
- 孕婦禁用(活血力強,恐致流產)
- 陰虛血熱或實熱證者忌用(方中多辛溫藥)
- 特殊提示:服藥初期可能現輕微腹瀉(乾薑、小茴香溫通之效),若持續加重需回診調整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3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少腹冷痛,經期加重,經血色暗紫、夾血塊,經期延後(週期35-40天),行經不暢
- 伴隨症:四肢不溫,腰骶酸脹,經前乳房脹痛,舌質暗紅、邊有瘀點,苔薄白,脈沉澀
- 加重因素:遇寒加劇,熱敷後稍緩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嗜食生冷,夏季常居空調環境
- 工作久坐少動,偶有熬夜(每日睡眠約5-6小時)
- 無重大手術史,曾服止痛藥緩解經痛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寒凝血瘀,衝任受阻
- 辨證要點:少腹為肝經所過,寒客胞宮則氣血凝滯,經血瘀阻而見冷痛、血塊;舌脈均顯瘀血內停之象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少腹逐瘀湯(原方)
- 組成:小茴香1.5g、乾薑3g、延胡索3g、沒藥6g、當歸9g、川芎6g、肉桂3g、赤芍6g、蒲黃9g、五靈脂6g
- 加減:
- 寒甚加炮附子6g(先煎)
- 血塊多加莪朮6g
- 腰酸甚加杜仲12g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,經至時腹痛減輕30%,血塊減少,四肢轉溫
- 二診:原方加莪朮6g,續服14劑,次月經期提前至32天,腹痛續減50%,血塊轉細碎
- 三診:去莪朮,加黨參12g調理氣血,連服21劑,經期穩定(28-30天),腹痛基本消失,舌瘀點淡化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經期可續服,若經量過多需減活血藥量
- 忌生冷、油膩,保暖少腹及下肢
- 配合適度運動(如瑜伽、散步)以行氣血
- 禁忌:
- 孕婦禁用
- 陰虛血熱或實熱證者不宜(如經色鮮紅、舌紅苔黃)
- 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