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竅活血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醫林改錯》 王清任
🩺 主治
瘀血阻滯頭面所致頭痛昏暈、脫髮、酒渣鼻、耳聾久不癒、面色青紫,以及婦女乾血癆、小兒疳積等。
✨ 功效
活血化瘀,通竅止痛,散結通絡
📖 方義
赤芍、川芎行氣活血,桃仁、紅花破血逐瘀,麝香開竅醒神通絡,老蔥、鮮薑辛散通陽,紅棗調和諸藥兼護脾胃。全方共奏通竅活血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疼痛部位固定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象細澀,伴隨頭面部異常症狀(如脫髮、面色晦暗)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改善頭面部血液循環,消除因血瘀造成的疼痛和異常症狀,促進氣血通暢
➕ 加減
加生黃耆30-60克以益氣行血,適用於氣虛推動無力之瘀血證
加全蠍3-6克研末沖服,增強通絡止痛效果
加三棱、莪朮各9克加強破血消癥作用
加琥珀粉3克沖服以安神定志
🌿 方劑配藥
- 赤芍:3 克
- 川芎:3 克
- 桃仁:9 克
- 紅棗:5 克
- 紅花:9 克
- 老蔥:3 克
- 鮮薑:9 克
- 麝香:0.15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赤芍
- 主要成分芍藥苷具有抗炎、鎮痛及抗血栓作用。
- 抑制血小板聚集,改善微循環。
川芎
- 川芎嗪可擴張血管,增加腦部血流量。
- 抗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液黏稠度。
桃仁
- 含苦杏仁苷,具抗凝血及抗纖維化作用。
- 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局部缺血。
紅花
- 紅花黃色素抑制血栓素A2生成,防止血栓形成。
- 抗氧化,減輕血管內皮損傷。
老蔥
- 揮發油成分促進血液循環,通陽散結。
- 輕度抗菌及抗血小板作用。
生薑
- 薑辣素抑制環氧酶,減少炎症介質釋放。
- 促進腸胃吸收藥效成分。
紅棗
- 環磷酸腺苷(cAMP)調節免疫,緩和藥物刺激性。
- 補氣養血,增強代謝功能。
麝香(現代多代用人工麝香)
- 麝香酮激活中樞神經系統,改善腦部缺氧。
- 抗炎鎮痛,促進組織修復。
黃酒(煎煮溶媒)
- 乙醇增加脂溶性成分溶出,提高生物利用度。
- 輔助活血通絡,促進藥效發揮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頭痛如針刺,集中在頭頂及太陽穴,病程3年,近2月加重。
- 伴隨症狀:
- 頭皮麻木,脫髮明顯,髮色枯槁。
- 月經量少色暗,夾血塊,經期頭痛加劇。
- 面色晦暗,眼眶青黑,唇色紫紺。
- 夜間多夢,易驚醒,醒後難再眠。
- 舌質紫暗,舌尖有瘀斑,舌下絡脈迂曲。
- 脈象細澀,左關脈弦緊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文書工作,每日久坐超過8小時,缺乏運動。
- 飲食偏嗜生冷,冬季手腳冰涼。
- 情緒易抑鬱,遇壓力則頭痛發作頻繁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瘀血阻滯頭面清竅,兼肝氣鬱結,血行不暢。
- 辨證要點:
- 頭痛如針刺、脫髮為瘀血阻絡之象。
- 月經色暗夾塊、舌紫脈澀為血瘀證候。
- 眼眶青黑、唇紺為久病入絡,血行停滯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通竅活血湯(《醫林改錯》)
- 組成與加減:
- 赤芍9g、川芎6g、桃仁12g(搗泥)、紅棗7枚(去核)
- 紅花9g、老蔥3根(切碎)、鮮薑9g(切末)
- 麝香0.15g(沖服,或白芷6g替代)
- 加減:
- 頭痛劇烈加天麻12g、鉤藤15g(後下)以平肝熄風。
- 失眠多夢加夜交藤30g、合歡皮12g安神解鬱。
- 月經不暢加益母草15g、澤蘭9g活血調經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
- 處方7劑,每日1劑,黃酒250ml煎煮,分早晚溫服。
- 囑避風寒,忌生冷、油膩。
- 複診(1週後):
- 頭痛減輕約50%,頭皮麻木感緩解,夜寐轉安。
- 原方去麝香,加丹參15g加強活血,續服14劑。
- 三診(3週後):
- 頭痛偶發輕微,月經量增,血塊減少,面色轉潤。
- 改為隔日1劑,配合針灸百會、風池、血海穴鞏固療效。
- 追蹤(2月後):
- 頭痛未再發作,脫髮減少,新髮漸生,睡眠穩定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
- 忌食冰品、寒性食物(如西瓜、綠豆),防血脈凝滯。
- 服藥期間禁飲咖啡、濃茶,免影響藥效。
- 生活調攝:
- 每日適度活動肩頸,促進頭部氣血循環。
- 夜間11點前就寢,避免熬夜耗血。
- 特殊注意:
- 孕婦、經量過多者禁用此方。
- 若用麝香,需注意過敏反應,可先以小劑量試服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頭痛如刺,痛處固定(顳側及前額),夜間加重,病程逾2年。
- 伴隨症:
- 眩暈耳鳴,偶有視物模糊。
- 面色晦暗,唇色紫紺。
- 失眠多夢,易驚醒。
- 月經量少、色暗、夾血塊,經期腹痛。
- 舌質暗紫、邊有瘀斑,舌下絡脈迂曲,脈沉澀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熬夜工作,情緒壓抑,少運動。
- 飲食不規律,喜食生冷及油炸食物。
- 無慢性病史,無手術史,偶服止痛藥緩解頭痛。
4. 辯證分析
- 瘀血阻絡,清竅失養:頭痛固定、舌紫脈澀為瘀血內停之象;瘀阻頭面經絡,氣血不暢,故眩暈耳鳴、視物模糊。
- 血瘀兼氣滯:情緒壓抑加重氣機鬱滯,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。
- 衝任失調:瘀血內阻胞宮,致月經異常及痛經。
5. 治療方案(加減方)
- 主方:通竅活血湯
- 組成與劑量:
- 赤芍6g、川芎6g、桃仁9g、紅花9g
- 老蔥3根、生薑3片、紅棗5枚
- 麝香0.15g(沖服,後因患者過敏改用白芷6g替代)
- 加味:柴胡6g(疏肝)、丹參12g(增強活血)、酸棗仁12g(安神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1週後):頭痛頻率減半,夜眠改善,舌暗稍減。
- 二診(2週後):月經來潮,血塊減少,腹痛減輕;眩鳴減退,脈轉細略滑。
- 三診(4週後):頭痛偶發,面色轉潤,舌瘀斑淡化。調整為隔日服藥,續用丹參、當歸養血鞏固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
- 孕婦禁用,經期量多者慎用。
- 陰虛血虧或氣虛無瘀者忌用。
- 麝香過敏或體弱者需替代用藥(如白芷、冰片)。
- 調護:
- 忌生冷、油膩,宜溫飲輕食。
- 調暢情志,適度活動(如太極、散步)。
- 避免熬夜,睡前熱敷頭頸部助氣血運行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