槐花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普濟本事方》 許叔微

🩺 主治

腸風臟毒下血。症見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,血色鮮紅或晦暗,舌紅苔黃,脈數或弦數。

✨ 功效

清腸止血,疏風行氣

📖 方義

槐花專清腸道濕熱,涼血止血為君;側柏葉助君藥清熱止血為臣;荊芥穗疏風理血,枳殼寬腸行氣,共為佐使。諸藥合用,清腸止血,疏風行氣。

🧠 辯證要點

1. 下血色鮮紅或紫暗
2. 舌質紅、苔黃
3. 脈數或弦數
4. 伴有腹部脹悶或肛門灼熱感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清熱涼血止腸道出血,改善因風熱或濕熱導致的便血問題,同時調節腸道氣機運行。

➕ 加減

血熱甚者

加黃芩9g、黃連6g,增強清熱涼血之力

氣虛明顯者

加黨參12g、黃耆15g,配合原方止血同時補氣

瘀血較重者

加桃仁9g、紅花6g,加強活血化瘀作用

濕熱下注甚者

加蒼朮9g、茯苓12g,增強利濕清熱功效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槐花:12 克
  • 側柏葉:12 克
  • 荊芥穗:6 克
  • 枳殼:6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槐花**
- 主要成分為蘆丁(Rutin)和槲皮素(Quercetin)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及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。
- 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管通透性,改善微循環。
- 現代研究顯示其對高血壓、動脈硬化有潛在輔助治療效果。

2. **側柏葉**
- 含黃酮類化合物(如槲皮苷)及揮發油,具有收斂止血、抗菌作用。
- 能縮短凝血時間,促進傷口癒合,臨床用於消化道出血、痔瘡出血等症。
- 研究指出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。

3. **荊芥穗**
- 含揮發油(如薄荷酮、檸檬烯),具有抗炎、抗過敏及解熱作用。
- 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,減輕炎症反應,改善皮膚或黏膜出血症狀。
- 現代藥理證實其對免疫調節有一定影響。

4. **枳殼**
- 含柚皮苷(Naringin)、橙皮苷(Hesperidin),能促進胃腸蠕動,調節平滑肌收縮。
- 具有抗潰瘍、抑制腸道痙攣作用,間接改善因氣滯導致的出血問題。
- 研究顯示其成分可降低血管阻力,輔助緩解痔瘡腫痛。

5. **整體協同作用**
- 槐花散通過多靶點調節血管通透性、凝血功能及抗炎反應,適用於血熱型便血、痔瘡出血。
- 現代研究支持其複方效果優於單味藥,尤其在改善微循環及抑制局部炎症方面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近一月反覆便血,血色鮮紅,排便時肛門灼熱感明顯,血液附著於糞便表面或便後滴血。
- 伴隨症:輕度腹脹,大便偏乾,每日1-2次但排便不暢;口乾苦,小便短赤;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久坐辦公,飲食偏好辛辣燒烤,熬夜頻繁,偶飲酒。
- 無慢性腸道疾病史,近期未服用抗凝血藥物。

4. 辯證分析
- 證屬「腸風臟毒」,因飲食不節、濕熱蘊結大腸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,致便血鮮紅;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,舌脈皆顯濕熱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加減:槐花散原方加減
槐花(炒)15g、側柏葉12g、荊芥穗(炒炭)6g、枳殼(麩炒)9g
加黃柏9g(清下焦濕熱)、生地榆12g(涼血止血)、木香6g(行氣止痛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日後,便血量減半,肛門灼熱感減輕,排便較順。
- 複診調整:原方加當歸6g(養血潤腸),續服5劑,大便轉軟,無明顯出血,口乾苦改善。
- 鞏固期:去黃柏、地榆,減槐花為10g,續服7劑,症狀基本消失,囑調整飲食作息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酒精;多食清淡富含纖維食物(如蓮藕、梨子)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久坐,每日適度活動;保持規律排便,勿過度用力。
- 禁忌症:虛寒性便血(血色暗紫、腹冷痛)忌用;孕婦慎用槐花,需醫師評估。
- 服藥注意:服藥期間若出現腹瀉加重或過敏反應,立即停藥並就診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便後下血半月餘,血色鮮紅呈噴濺狀,肛門灼熱感
- 伴隨症:腹脹隱痛、排便不暢,口渴喜冷飲,小便短赤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油膩,工作應酬頻繁飲酒
- 久坐少動,每日吸菸10支,無規律排便習慣

4. 辯證分析
- 濕熱蘊結腸道,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
- 氣機壅滯致腹脹隱痛,熱傷津液見口渴尿赤
- 符合「腸風臟毒」證型,屬實熱型便血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槐花散(炒槐花12g、側柏葉9g、荊芥穗6g、枳殼9g)
- 加減:
- 加地榆炭10g、黃連6g加強清熱涼血
- 加生大黃5g(後下)通腑瀉熱
- 生甘草3g調和諸藥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日後出血量減半,肛門灼熱感緩解
- 複診:調整生大黃為3g,續服5日,便血止,腹脹痛消失
- 追蹤:囑繼續調理1週,配合飲食控制,1月後未復發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禁酒及辛辣烤炸物,多食蓮藕、馬齒莧等清熱食材
- 生活調攝:定時如廁避免久蹲,每日溫水坐浴10分鐘
- 特殊禁忌:脾胃虛寒者慎用本方,孕婦需醫師指導
- 藥物注意:止血後應漸減寒涼藥比例,防過伐脾胃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