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朴麻黃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外感風寒、內有痰飲之咳喘,症見咳嗽氣喘、胸悶、痰多稀白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舌苔白滑、脈浮緊或弦滑。
✨ 功效
宣肺散寒,化痰平喘,表裡雙解
📖 方義
厚朴行氣除滿,麻黃宣肺散寒,石膏清鬱熱,杏仁止咳平喘,半夏化痰降逆,乾薑溫肺化飲,細辛散寒通竅,五味子收斂肺氣,小麥和中調藥。全方外散風寒,內化痰飲,寒溫並用,散收結合。
🧠 辯證要點
1. 外寒內飲證(表寒未解,痰飲內停)
2. 咳喘痰多稀白
3. 胸悶、惡寒無汗
4. 舌苔白滑、脈浮緊或弦滑
📘 功效白話文
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,幫助排出痰液,同時調和肺部功能,改善胸悶與惡寒症狀。
➕ 加減
若痰多色黃稠,加黃芩9克、浙貝母9克以清熱化痰(參考《傷寒論》加減法)
兼氣虛者加黨參12克、黃耆15克以扶正祛邪(《醫宗金鑑》建議)
表寒明顯者,麻黃增至15克,加桂枝9克增強解表力度(《類證治裁》調整法)
兼陰虛者,去乾薑加麥冬12克、沙參12克以潤肺養陰(現代臨床應用調整)
🌿 方劑配藥
- 厚朴:15 克
- 麻黃:12 克
- 石膏:30 克
- 杏仁:9 克
- 半夏:9 克
- 乾薑:6 克
- 細辛:6 克
- 小麥:15 克
- 五味子:6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厚朴:含厚朴酚與和厚朴酚,具抗炎、抗菌、調節胃腸動力作用,可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。
2. 麻黃:麻黃鹼與偽麻黃鹼可擴張支氣管,抗組織胺作用,改善呼吸道阻塞與過敏反應。
3. 石膏:硫酸鈣成分具解熱、抗炎效果,調節免疫反應,抑制發炎因子釋放。
4. 杏仁:苦杏仁苷代謝產生氫氰酸,抑制咳嗽中樞,具鎮咳、祛痰及輕度平喘作用。
5. 半夏:生物鹼成分抑制迷走神經興奮,減少支氣管分泌物,具鎮咳、止嘔效果。
6. 乾薑:薑辣素與揮發油促進血液循環,抗炎抗氧化,協同麻黃增強溫肺化飲作用。
7. 細辛:甲基丁香酚等揮發油成分具局部麻醉、抗炎鎮痛作用,舒張氣管平滑肌。
8. 小麥:含多醣體與胺基酸,調節免疫機能,緩和解表藥對腸胃道的刺激。
9. 五味子:五味子甲素抗氧化,抑制氣道高反應性,調節支氣管黏液分泌平衡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咳嗽頻繁,痰白黏量多,夜間加重,伴胸悶氣促,遇冷空氣或勞累後加劇。
- 伴隨症:輕微發熱(體溫37.8℃),惡寒無汗,口乾不欲飲,食慾減退,舌苔白膩微黃,脈浮緊略滑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吸菸史(每日20支,持續30年),居住環境潮濕。
- 近期因工作勞累,常熬夜,飲食不規律,偏好油膩辛辣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外感風寒,內有痰飲,肺失宣降。
- 證型:外寒內飲證,兼有輕微化熱之象(苔黃、口乾)。
- 病位:肺、脾,涉及表裏同病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厚朴麻黃湯加減
- 厚朴12g、麻黃9g、石膏15g、杏仁10g、半夏9g、乾薑6g、細辛3g、五味子6g、茯苓12g、甘草6g。
- 加減:因痰黏略黃,加黃芩9g清肺熱;氣逆明顯,加蘇子10g降氣化痰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咳嗽減半,痰轉稀白,胸悶緩解,體溫恢復正常。
- 二診:原方去石膏,減麻黃至6g,續服5劑。咳嗽偶發,痰少易咯,食慾改善,脈轉緩和。
- 三診:改用六君子湯加減調理脾肺,鞏固療效,隨訪1月未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,避免菸酒。
- 生活調攝:注意保暖避風,改善居住環境濕度,規律作息。
- 特殊禁忌:陰虛燥咳、高血壓患者慎用麻黃;服藥後若心悸或汗出過多,需停藥並回診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
- 年齡:5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咳嗽3月餘,加重伴喘息1週,痰多色白質稀,夜間咳甚,胸悶氣促,遇寒加劇。
- 伴隨症:惡寒無汗,口乾不欲飲,納呆,舌淡紅苔白滑,脈浮緊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吸菸史(每日10支,持續30年),居處潮濕,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。
4. 辯證分析
- 外感風寒,內有痰飲,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。寒邪束表,衛陽被遏,故惡寒無汗;痰飲內停,上逆於肺,故咳喘痰多;舌脈均為表寒內飲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厚朴麻黃湯
- 厚朴12g、麻黃9g、石膏15g、杏仁9g、半夏9g、乾薑6g、細辛3g、五味子6g、小麥15g
- 加減:痰多黏稠加茯苓12g、蘇子9g;納差加陳皮6g、白朮9g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咳嗽減輕,痰量減少,喘息緩解,微汗出,惡寒消退。
- 複診:原方去麻黃,減細辛至2g,續服5劑,咳喘基本平復,納食改善。
- 後續以健脾化痰方調理,隨訪1月未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避風寒,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食物。
- 陰虛乾咳、痰熱壅肺者禁用;細辛用量需謹慎,過量易致毒性反應。
- 服藥後若出現心悸、汗多,應停藥並就醫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