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龍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外寒內飲證。惡寒發熱,頭身疼痛,無汗,喘咳,痰多清稀,胸悶,或痰飲喘咳,不得平臥,舌苔白滑,脈浮緊。
✨ 功效
解表散寒,溫肺化飲。
📖 方義
麻黃、桂枝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;乾薑、細辛溫肺化飲;半夏燥濕化痰;芍藥斂陰和營,防辛溫過燥;五味子斂肺止咳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解表散寒、溫肺化飲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外感風寒,內有水飲。症見惡寒無汗、咳嗽痰多清稀、舌苔白滑、脈浮緊或弦緊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驅散體表寒氣,溫暖肺部並化解積聚的痰飲,改善咳嗽、氣喘及痰多症狀。
➕ 加減
加杏仁9克,增強平喘效果(參考《金匱要略》)。
加茯苓12克、白朮9克,加強利水消腫(參考《醫宗金鑑》)。
加石膏15克,清解裡熱(《傷寒論》小青龍加石膏湯)。
🌿 方劑配藥
- 麻黃:9 克
- 桂枝:9 克
- 芍藥:9 克
- 細辛:3 克
- 乾薑:9 克
- 甘草:6 克
- 五味子:6 克
- 半夏:9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抗炎作用**:方中麻黃、桂枝、細辛含揮發油及生物鹼,可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釋放,減輕呼吸道黏膜水腫。
2. **支氣管擴張**:麻黃鹼與桂枝中的桂皮醛協同作用,鬆弛支氣管平滑肌,改善哮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症狀。
3. **抗過敏反應**:甘草酸及芍藥苷調節免疫球蛋白IgE水平,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,減少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發作。
4. **祛痰鎮咳**:半夏生物鹼與乾薑酚類成分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稀釋痰液,五味子酸性成分抑制咳嗽中樞。
5. **免疫調節**:細辛多糖與五味子甲素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,調節Th1/Th2免疫平衡,改善反覆呼吸道感染。
6. **抗菌抗病毒**:桂枝、細辛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流感病毒等病原體具抑制作用,降低繼發感染風險。
7. **改善微循環**:麻黃鹼擴張外周血管,桂枝促進血液流變,緩解因寒證引起的末梢循環障礙。
8. **抗氧化損傷**:芍藥苷與甘草黃酮清除自由基,減輕肺部氧化壓力,保護肺泡上皮細胞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5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咳嗽1月餘,遇冷加重,痰多色白清稀如泡沫,夜間喘鳴明顯,胸悶氣短。
- 伴隨症:惡寒無汗,頭痛身痛,鼻塞流清涕,口不渴,食慾不振,舌淡苔白滑,脈浮緊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戶外勞力工作,常接觸寒濕環境。
- 有吸菸史20年(每日半包),近2年已戒除。
- 平素喜飲冷飲,夏季常吹冷氣入睡。
4. 辯證分析
- 外寒內飲證:風寒外束,衛陽被遏(惡寒無汗、頭痛脈浮緊);寒飲內停,肺失宣降(咳喘痰稀、胸悶)。
- 痰飲阻肺:水飲上逆,氣機不利(夜間喘鳴加重、痰多泡沫)。
- 脾陽不足:長期寒濕傷脾,運化失職(食慾差、舌淡苔滑)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小青龍湯
- 組成與劑量:
麻黃9g、桂枝9g、乾薑6g、細辛3g、白芍9g、炙甘草6g、法半夏9g、五味子6g
- 加減:
- 痰多喘甚:加杏仁9g、紫蘇子9g
- 脾虛納差:加茯苓12g、白朮9g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咳嗽減半,痰量減少,惡寒頭痛緩解,夜間喘鳴減輕。
- 復診:原方減麻黃至6g,加茯苓12g,續服5劑,胸悶氣短改善,舌苔轉薄白。
- 後續:以六君子湯加乾薑調理2週,鞏固脾肺,未再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瓜果、油膩,避免冷氣直吹。
- 禁忌人羣:陰虛乾咳、痰黃稠者禁用;高血壓、心悸患者慎用麻黃。
- 服藥提醒:飯後溫服,若汗出過多需停藥,孕婦需醫師指導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咳嗽2週,加重3日,痰多色白清稀,夜間咳甚難以平臥。
- 伴隨症:惡寒發熱(體溫37.8℃)、無汗、頭痛身痛、胸悶氣促、鼻塞流清涕、喉間痰鳴。
- 舌脈:舌淡紅苔白滑,脈浮緊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於冷凍倉庫工作,常接觸寒濕環境。
- 有吸菸史10年,每日半包,近期未戒除。
- 平素嗜食生冷,夏季常飲冰品。
4. 辯證分析
- 外感風寒,內有寒飲:風寒束表則惡寒無汗、頭痛脈浮緊;寒飲內停犯肺,致咳嗽痰稀、胸悶氣逆。
- 痰飲阻肺,肺氣失宣,故夜間咳劇、痰鳴喘促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小青龍湯原方
- 麻黃9g、桂枝9g、乾薑6g、細辛3g、白芍9g、炙甘草6g、法半夏9g、五味子6g
- 加減:加杏仁9g(助宣肺平喘)、茯苓12g(健脾利濕化痰)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3劑,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。
- 服藥1劑後微汗出,惡寒減輕,咳嗽稍緩。
- 3劑後痰量減少,喘促平,夜間可平臥,體溫恢復正常。
- 複診:原方去麻黃、細辛,加白朮10g、陳皮6g,續服5劑鞏固。
- 咳嗽偶發,痰轉黏量少,囑避風寒、忌生冷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陰虛乾咳、痰熱壅肺者忌用;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。
- 注意:細辛用量不宜過大,中病即止;長期使用需監測津液耗傷跡象(如口乾、舌紅)。
- 特殊人群:孕婦慎用,高血壓患者需調整麻黃用量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