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牡丹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腸癰初起,濕熱瘀滯證。症見右下腹疼痛拒按,右腿屈伸不利,發熱惡寒,自汗出,或右足屈而不伸,伸則痛甚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✨ 功效
瀉熱破瘀,散結消腫
📖 方義
大黃瀉熱通腑,牡丹皮涼血散瘀,桃仁活血破瘀,冬瓜子排膿散結,芒硝軟堅瀉熱。諸藥合用,使濕熱瘀結從下而解,達到『通則不痛』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1. 右下腹持續疼痛且拒按
2. 伴隨發熱、便秘
3. 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或弦緊
4. 右下肢屈伸活動受限(縮腳腸癰徵)
📘 功效白話文
清除腸道熱毒,促進血液循環,化解瘀血腫塊,適用於急性闌尾炎等化膿性炎症初期。
➕ 加減
加赤芍9g、當歸9g,增強活血化瘀之力,用於局部硬結明顯者
加金銀花15g、蒲公英30g,強化清熱解毒,適用於高熱煩渴者
加厚朴6g、枳實9g,行氣導滯,改善腹脹噯氣症狀
去芒硝,加敗醬草18g、薏苡仁30g,轉為排膿消腫之劑,用於化膿明顯階段
🌿 方劑配藥
- 大黃:12 克
- 牡丹皮:3 克
- 桃仁:9 克
- 冬瓜子:30 克
- 芒硝:9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- **抗炎作用**:大黃中的蒽醌類化合物及牡丹皮的丹皮酚,能抑制促炎因子(如TNF-α、IL-6)分泌,減輕腸道炎症反應。
- **抗菌活性**:大黃、牡丹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具抑制作用,減少腹腔感染風險。
- **促進腸道蠕動**:大黃結合芒硝的瀉下成分(硫酸鈉),刺激腸壁神經叢,加速腸道內容物排出。
- **改善微循環**:桃仁的苦杏仁苷及牡丹皮成分可擴張血管,降低血液黏稠度,緩解局部瘀血。
- **免疫調節**:冬瓜子多糖類物質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,調節免疫反應。
- **抗氧化損傷**:丹皮酚及大黃酸能清除自由基,減輕腸道組織氧化應激損傷。
- **鎮痛效果**:桃仁、牡丹皮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緩解腹腔疼痛。
- **抑制血栓形成**:桃仁的抗凝血成分可減少纖維蛋白原沉積,預防腸繫膜血栓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|年齡:3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右下腹持續脹痛3日,疼痛拒按,局部觸及硬塊,按壓痛劇,伴隨發熱(體溫38.5°C)。
- 伴隨症:噁心欲嘔、大便乾結(2日未行)、小便短赤、口渴喜冷飲。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厚膩,脈滑數有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,近期因工作壓力大,常熬夜,缺乏運動。
- 無慢性病史,偶有便秘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腸腑,氣血瘀滯,熱毒壅盛,形成腸癰(急性闌尾炎)。
- 辨證要點:腹痛拒按、發熱、便祕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均屬「陽明腑實,濕熱瘀阻」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大黃牡丹湯加減
組成:大黃12g(後下)、牡丹皮9g、桃仁9g、冬瓜子30g、芒硝9g(沖服)
加減:加金銀花15g、蒲公英20g以清熱解毒;赤芍12g加強活血止痛。
-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,連服3日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1劑後,排便2次,質稀臭穢,腹痛稍緩,體溫降至37.8°C。
- 複診(3日後):右下腹硬塊縮小,疼痛明顯減輕,體溫正常,舌苔轉薄黃。
- 調方:去芒硝,減大黃至6g,續服3劑鞏固。
- 結果:症狀完全消退,隨訪1週未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治療期間忌辛辣、油膩、生冷,宜清淡流質飲食。
- 生活調護:避免過勞,保持排便通暢。
- 禁忌:孕婦、體虛便溏者禁用;若服藥後腹痛加劇或高熱不退,需立即就醫排除穿孔風險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2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右下腹持續性脹痛3日,拒按,局部觸及硬塊,疼痛加劇時伴發熱(體溫38.5°C)。
- 伴隨症:噁心欲嘔、大便乾結難解(3日未行)、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厚膩,脈滑數有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油膩,工作壓力大,時常熬夜。
- 無重大手術史,偶有便秘傾向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腸腑,氣血瘀滯,鬱而化毒,形成腸癰(急性闌尾炎)。
- 證型:陽明腑實,瘀熱互結(屬實證、熱證)。
- 病位:大腸、下焦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大黃牡丹湯加減
組成:大黃12克(後下)、牡丹皮9克、桃仁9克、冬瓜仁30克、芒硝9克(沖服)。
- 加減:
- 熱毒甚者加金銀花15克、蒲公英15克;
- 腹痛劇者加延胡索12克、赤芍12克;
- 嘔惡明顯者加薑半夏9克、竹茹9克。
- 劑量與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連服3日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1劑後,排出燥屎數枚,腹痛稍減,體溫降至37.8°C。
- 複診:3劑後腹痛明顯緩解,硬塊消散,體溫正常,大便通暢,舌苔轉薄黃。
- 後續:改用清熱利濕方調理(如薏苡仁、敗醬草等),1週後痊癒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:
- 孕婦、體質虛弱、腸癰已化膿破潰者禁用。
- 服藥後若腹瀉過劇,需減量或停用。
- 調護:
- 飲食清淡,忌辛辣、油膩、發物(如海鮮、羊肉)。
- 治療期間密切觀察腹痛變化,若高熱不退或痛勢加劇,應轉西醫急診處理。
- 注意:本方瀉下力猛,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