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和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外科證治全生集 王洪緒
🩺 主治
陰疽、貼骨疽、流注、鶴膝風等陰寒證,症見患處漫腫無頭、皮色不變、酸痛無熱、口不渴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或遲細。
✨ 功效
溫陽補血,散寒通滯
📖 方義
重用熟地黃滋陰養血,鹿角膠填精溫陽為君;麻黃開腠理達表,肉桂、炮薑溫通經脈為臣;白芥子祛皮裡膜外之痰,甘草解毒調和為佐使。全方溫補與宣通並用,使陰破陽回,寒消痰化。
🧠 辯證要點
①患處漫腫無頭、皮色不變、酸痛無熱 ②全身虛寒見症(畏寒肢冷/口不渴/舌淡苔白/脈沉細) ③病程較長,體質偏虛
📘 功效白話文
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,改善寒濕積聚導致的腫脹疼痛,增強身體抗寒能力,適用於深部組織慢性發炎
➕ 加減
加黨參15g、黃芪30g,增強益氣托毒之力,適用於體虛明顯者
加附子6g(先煎)、細辛3g,強化溫陽散寒,適用於四肢厥冷嚴重者
加乳香6g、沒藥6g,增強活血止痛效果,適用於疼痛劇烈者
減麻黃至1g,加皂角刺9g、穿山甲6g,促膿潰破
🌿 方劑配藥
- 熟地黃:30 克
- 麻黃:2 克
- 鹿角膠:9 克
- 白芥子:6 克
- 肉桂:3 克
- 生甘草:3 克
- 炮薑炭:2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熟地黃**
- 促進造血功能,增加紅血球及血紅蛋白含量
- 調節免疫功能,抑制過度炎症反應
- 抗氧化作用,減輕自由基對組織損傷
2. **鹿角膠**
- 富含膠原蛋白及氨基酸,促進組織修復
- 調節骨代謝,改善骨質疏鬆
- 增強免疫,提高巨噬細胞活性
3. **肉桂(桂枝)**
- 擴張血管,改善血液循環
- 抗菌、抗病毒,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
- 調節血糖,增強胰島素敏感性
4. **麻黃**
- 麻黃鹼具支氣管擴張作用,緩解氣喘
- 刺激中樞神經,暫時提升心率及血壓
- 抗過敏,抑制組織胺釋放
5. **炮薑**
- 促進消化液分泌,改善胃腸功能
- 抗血小板聚集,預防血栓形成
- 溫中散寒,緩解平滑肌痙攣
6. **白芥子**
- 刺激皮膚黏膜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
- 抗菌作用,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
- 袪痰,促進呼吸道黏液排出
7. **甘草**
- 甘草酸具抗炎、抗過敏作用
- 保護胃黏膜,抑制胃酸過度分泌
- 調和諸藥,降低其他成分毒性
8. **整體方劑協同作用**
- 調節免疫平衡,抑制慢性炎症
- 改善微循環,促進組織再生
- 溫通經脈,針對陰寒凝滯型疾病(如骨結核、慢性潰瘍)有顯著效果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
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右側膝關節冷痛半年,遇寒加重,局部腫脹但皮色不紅、觸之不熱,活動受限。
- 伴隨症:畏寒肢冷,神疲乏力,晨起關節僵硬,食慾不振,舌淡苔白膩,脈沉細遲。
- 病程:症狀冬季加劇,夏季稍緩,曾外敷活血藥膏無效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務農,常涉冷水及潮濕環境,平素嗜食生冷,少運動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陽虛寒凝,痰瘀阻滯經絡。
- 證屬:陰疽(寒濕痹阻,氣血不通)。
- 辨證要點:冷痛不紅、遇寒加重、舌淡脈沉細,屬「陰證」;局部腫脹為痰瘀互結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陽和湯
- 組成:
熟地黃30g、肉桂3g(焗服)、麻黃2g、鹿角膠9g(烊化)、白芥子6g、炮薑炭2g、生甘草3g
- 加減:
+ 膝腫明顯加川牛膝10g、薏苡仁15g(利濕通絡)
+ 氣虛甚加黃芪15g(益氣托毒)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膝部冷痛減輕30%,腫脹稍退,食慾改善。
- 二診:原方加白芥子至9g,續服14劑,關節活動度增加,晨僵時間縮短。
- 三診:去麻黃,加杜仲12g、續斷10g(補肝腎強筋骨),再服21劑,症狀基本緩解,囑咐避寒保暖,配合艾灸鞏固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,宜溫補食材如羊肉、生薑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久居濕冷環境,關節局部保暖。
- 用藥禁忌:
+ 陽證瘡瘍(紅腫熱痛)、陰虛內熱者禁用。
+ 麻黃用量宜輕,高血壓患者慎用;孕婦需醫師指導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左肩背處腫塊月餘,不紅不熱,按之軟,微痛,活動受限。
- 伴隨症:畏寒肢冷,疲倦乏力,面色蒼白,食慾不振,口淡不渴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細遲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勞力工作,飲食不規律,常熬夜,近半年反覆受寒。
4. 辯證分析
- 患者素體陽虛,氣血不足,復感寒邪,寒痰凝滯經絡,阻於肌肉腠理,發為陰疽(類似現代醫學「寒性膿腫」)。
- 陽虛失溫,故畏寒肢冷;氣血不榮,故面白乏力;寒痰凝滯,故腫塊不紅不熱、按之軟;脈沉細遲為陽虛寒盛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陽和湯
- 組成:熟地黃30g、肉桂3g(焗服)、麻黃2g、鹿角膠9g(烊化)、白芥子6g、炮薑炭2g、生甘草3g
- 加減:加黃耆15g補氣托毒,茯苓10g健脾滲濕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,連服7日。
- 複診:腫塊縮小,疼痛減輕,肢冷改善。續服原方,調整鹿角膠為6g,加當歸10g,再服14日。
- 三診:腫塊消散,體力恢復,舌轉淡紅,脈較有力。改予八珍湯調理氣血,鞏固療效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禁忌生冷飲食,避免受寒,忌食發物(如海鮮、鵝肉)。
- 陽證瘡瘍(紅腫熱痛)禁用此方,恐助火毒。
- 方中麻黃用量宜輕,過量恐耗氣傷陰;服藥後若見口乾、心煩,應停藥並回診。
- 孕婦慎用,需醫師評估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