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濟消毒飲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東垣試效方》 李杲(李東垣)
🩺 主治
大頭瘟證。症見頭面紅腫焮痛,目不能開,咽喉不利,舌燥口渴,惡寒發熱,舌紅苔黃,脈浮數有力。
✨ 功效
清熱解毒,疏風散邪
📖 方義
以黃芩、黃連清瀉上焦熱毒為君;牛蒡子、連翹、薄荷、升麻、柴胡疏風散熱為臣;玄參、板藍根、馬勃、桔梗清利咽喉,陳皮理氣和中為佐;甘草調和諸藥為使。諸藥合用,共奏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熱毒壅盛上攻頭面,症見頭面紅腫熱痛伴咽喉不利,兼見惡寒發熱等表證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清除體內熱毒,改善頭面部紅腫疼痛,同時驅散外來風熱邪氣,緩解感冒症狀。
➕ 加減
加金銀花、蒲公英各9克,增強清熱解毒功效
加大黃6克(後下)、芒硝3克(沖服)通腑泄熱
加射干9克、山豆根6克加強利咽消腫
加荊芥6克、防風6克增強解表透邪之力
🌿 方劑配藥
- 黃芩:15 克
- 黃連:15 克
- 陳皮:6 克
- 甘草:6 克
- 玄參:6 克
- 柴胡:6 克
- 桔梗:6 克
- 連翹:3 克
- 板藍根:6 克
- 馬勃:3 克
- 牛蒡子:6 克
- 薄荷:3 克
- 升麻:3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黃芩**
- 含黃芩苷,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作用,抑制多種細菌及流感病毒。
- 調節免疫反應,降低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。
2. **黃連**
- 主要成分小檗鹼(黃連素),廣譜抗菌、抗病毒,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。
- 抗炎、抗氧化,抑制NF-κB信號通路。
3. **陳皮**
- 含橙皮苷,促進消化液分泌,調節腸胃功能。
- 抗炎、抗氧化,抑制組織胺釋放。
4. **甘草**
- 甘草酸具抗炎、抗過敏、免疫調節作用。
- 抑制病毒複製(如HSV、HIV),保護黏膜組織。
5. **玄參**
- 含哈巴俄苷,抗炎、解熱,抑制細胞因子風暴。
- 調節免疫,減輕內毒素引起的炎症反應。
6. **柴胡**
- 柴胡皂苷具解熱、抗病毒(如流感病毒)、鎮痛作用。
- 調節皮質醇分泌,緩解免疫過度反應。
7. **桔梗**
- 桔梗皂苷促進支氣管分泌,祛痰止咳。
- 抗炎、抗菌,抑制革蘭氏陽性菌。
8. **連翹**
- 連翹苷抗菌(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)、抗病毒(流感病毒)。
- 抑制炎症介質(COX-2、PGE2),降低發熱反應。
9. **板藍根**
- 含靛玉紅,抗病毒(流感、腮腺炎病毒)、抗菌。
- 調節免疫,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。
10. **馬勃**
- 馬勃素抗炎、止血,抑制局部組織水腫。
- 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及真菌生長。
11. **牛蒡子**
- 牛蒡子苷抗病毒(麻疹病毒)、抗過敏。
- 促進發汗解表,緩解上呼吸道炎症。
12. **薄荷**
- 薄荷醇解熱、鎮痛,舒緩黏膜充血。
- 抗菌(如綠膿桿菌)、促進局部循環。
13. **僵蠶**
- 含草酸銨,抗驚厥、鎮靜。
- 抑制病毒複製,調節神經免疫反應。
14. **升麻**
- 升麻素解熱、抗炎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。
- 抗菌(如結核桿菌)、調節內分泌功能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
年齡:3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高熱(體溫39.2℃),頭面紅腫熱痛,右側頜下腫脹明顯,觸之灼手,張口困難。
- 伴隨症:咽喉腫痛、口渴喜冷飲、煩躁不安、大便乾結(3日未行)、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厚膩,脈洪數有力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,工作壓力大,長期熬夜。
- 無慢性病史,近期有接觸流感患者史。
4. 辨證分析
- 病機:外感風熱疫毒,上攻頭面,氣血壅滯,化火成毒。
- 辨證:溫毒襲表,熱毒熾盛(屬中醫「大頭瘟」範疇)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普濟消毒飲
- 組成:
黃芩9g、黃連6g、陳皮6g、甘草6g、玄參9g、柴胡6g、桔梗6g、連翹9g、板藍根15g、馬勃6g、牛蒡子9g、薄荷3g(後下)、僵蠶6g、升麻3g。
- 加減:
- 大便乾結:加生大黃6g(後下)以通腑瀉熱。
- 咽喉腫甚:加射干9g、山豆根6g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1劑後,體溫降至38℃,頭面腫痛稍減,大便通下。
- 複診(3日後):續服2劑,熱退身涼,頭面紅腫消退過半,咽喉痛減,舌苔轉薄黃,脈滑數。
- 調方:去大黃、薄荷,加天花粉9g、赤芍9g清餘熱兼涼血。
- 療效:共服7劑,諸症悉平,隨訪1週未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海鮮發物,宜清淡流質飲食。
- 生活調攝:避風寒,多休息,勿熬夜。
- 特殊提示:脾胃虛寒者慎用本方;服藥後若腹瀉頻繁,需減量或停用。
- 禁忌症:陰虛火旺或氣虛下陷證非本方所宜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3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頭面紅腫焮痛,以雙頰及耳下為甚,伴發熱(體溫38.5°C),咽喉腫痛,吞嚥困難。
- 伴隨症:口渴喜冷飲,煩躁不安,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數有力。
- 病程:發病3日,初起微惡風寒,後轉為壯熱不退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作息不規律,嗜食辛辣烤炸食物。
- 近期曾熬夜加班,並有接觸感冒患者史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因病機:外感風熱疫毒,上攻頭面,熱毒壅滯經絡。
- 辨證要點:頭面紅腫熱痛、壯熱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有力,屬「大頭瘟」(現代醫學類似顏面丹毒或流行性腮腺炎)。
- 病位:上焦氣分,涉及肺胃兩經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普濟消毒飲
- 加減:
- 原方組成:黃芩15g、黃連9g、陳皮6g、甘草6g、玄參9g、柴胡6g、桔梗6g、連翹9g、板藍根9g、馬勃6g、牛蒡子9g、薄荷3g(後下)、僵蠶6g、升麻3g
- 加減:
- 大便乾結加大黃6g(後下)
- 口渴甚加天花粉12g
- 局部腫甚加蒲公英15g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上方每日1劑,分3次服,配合外敷青黛醋調糊。
- 3日後複診:體溫降至37.2°C,頭面腫痛減輕50%,大便通暢。
- 調整:去大黃、升麻,減黃連至6g,續服5劑。
- 結果:7日後諸症悉除,唯餘輕微口渴,改竹葉石膏湯調理3日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辛辣、海鮮、羊肉等發物,禁飲酒。
- 生活調攝:保持患部清潔,避免抓撓,保證充足休息。
- 特殊禁忌:脾胃虛寒者慎用,孕婦需醫師指導下調整方劑。
- 注意:服藥後若出現腹瀉,應減黃連、黃芩用量,加生薑3片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