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胃散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 李東垣

🩺 主治

胃火牙痛、牙齦出血、口臭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,或頰腮腫痛、牙齦潰爛

✨ 功效

清胃涼血、瀉火解毒

📖 方義

黃連為君清胃火,升麻為臣散火解毒;生地涼血滋陰,丹皮清熱涼血,當歸養血和血,共奏清胃涼血之效

🧠 辯證要點

牙痛牽引頭痛、面頰發熱;牙齦紅腫潰爛;口乾舌燥喜冷飲;舌紅苔黃兼見裂紋;脈象洪大或滑數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清除胃部實火,改善牙齦腫痛出血,緩解口臭,特別適用於因胃熱引起的口腔問題

➕ 加減

便秘加大黃芒硝

胃熱盛兼腸燥便秘者,加生大黃6克(後下)、芒硝3克(沖服)以通腑瀉熱

口渴甚加石膏知母

煩渴引飲明顯者,加生石膏30克(先煎)、知母9克增強清熱生津之力

陰虛加麥冬玄參

兼陰虛者加麥冬12克、玄參15克,配合生地黃增強養陰清熱功效

出血甚加側柏葉白茅根

牙齦出血量多者,加側柏葉9克、白茅根30克加強涼血止血作用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升麻:6 克
  • 黃連:9 克
  • 當歸:6 克
  • 生地黃:12 克
  • 牡丹皮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黃連(主要成分:小檗鹼)**
- 抗菌、抗炎作用,抑制幽門螺桿菌等胃部病原體。
- 調節胃酸分泌,保護胃黏膜,緩解胃部炎症。

2. **升麻(主要成分:三萜類化合物)**
- 抗炎、解熱,抑制組織胺釋放,減輕黏膜水腫。
- 促進潰瘍癒合,調節免疫反應。

3. **當歸(主要成分:阿魏酸、多糖)**
- 改善微循環,抗血小板聚集,促進黏膜修復。
- 抗氧化,降低自由基對胃組織的損傷。

4. **生地黃(主要成分:環烯醚萜苷)**
- 抗炎、鎮痛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疼痛反應。
- 調節免疫功能,抑制過度免疫導致的黏膜損傷。

5. **牡丹皮(主要成分:丹皮酚)**
- 抗菌、抗病毒,抑制胃部炎症反應。
- 鎮靜、解熱,緩解胃火亢盛引起的發熱症狀。

**整體協同作用**:
- 抑制胃酸過度分泌,修復受損黏膜,改善胃部炎症及潰瘍。
- 調節免疫平衡,對抗病原微生物,適用於胃熱證相關疾病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牙齦腫痛反覆發作2週,伴出血、口臭,進食時疼痛加劇。
- 伴隨症:口乾喜冷飲、大便乾結(3日一行)、小便短赤、面部潮紅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厚,脈滑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燒烤及甜膩食物。
- 工作壓力大,經常熬夜至凌晨1-2點。
- 無系統性疾病史,偶有便秘問題。

4. 辯證分析
- 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:牙齦屬胃絡,火熱灼傷血絡致腫痛出血。
- 熱盛傷津:口乾、便秘、小便短赤為津液耗傷之象。
- 舌脈佐證:舌紅苔黃、脈滑數皆屬陽明實熱證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清胃散(黃連6g、升麻9g、生地黃12g、當歸6g、牡丹皮9g)
- 加減:加生石膏15g(先煎)清胃熱,大黃6g(後下)通腑瀉熱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牙齦腫痛減輕,大便通暢(1日一行),口臭緩解。
- 複診:原方去大黃,加麥冬10g養陰,續服5劑。牙齦出血止,舌苔轉薄白。
- 療效:總計服藥8劑後症狀基本消除,囑調整飲食作息以防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忌食辛辣、油炸、酒精及溫補類藥膳。
- 保持口腔清潔,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神。
- 禁忌:脾胃虛寒者(如腹瀉、畏冷)忌用;孕婦慎用黃連、大黃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
年齡:3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牙齦腫痛出血2週,伴隨口臭、牙齒鬆動感,進食熱食後疼痛加劇。
- 伴隨症:口乾舌燥、便秘(3-4日一行)、小便短赤,舌質紅絳、苔黃厚膩,脈滑數。
- 局部檢查:下頜前牙區牙齦紅腫,輕壓即滲血,無化膿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熬夜工作,飲食偏好辛辣燒烤,偶飲酒。
- 近半年情緒壓力大,常感煩躁易怒。

4. 辯證分析
- 證型: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。
- 病機:過食辛辣厚味,積熱於胃,火熱循足陽明經上灼齒齦,耗傷津液,致牙齦腫痛出血、便秘口臭;舌脈均為實熱內盛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
- 組成與加減:
- 生地黃15g、當歸6g、牡丹皮9g、黃連6g(酒炒)、升麻9g
- 加生石膏30g(先煎)清胃瀉火,大黃6g(後下)通腑泄熱。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,連服3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日後,牙齦腫痛減輕,出血減少,大便通暢(日1行),口臭改善。
- 二診:原方去大黃,加玄參12g滋陰降火,續服5劑。舌苔轉薄黃,脈象趨緩。
- 追蹤:症狀基本消退,囑調整飲食習慣,避免熬夜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酒精,多食清涼蔬果(如梨、苦瓜)。
- 生活調攝:保持口腔清潔,避免過度勞神及情緒波動。
- 禁忌症:脾胃虛寒者(如腹瀉、畏冷)忌用;孕婦慎用黃連、大黃。
- 藥物注意:服藥期間忌服溫補類中藥(如人參、黃耆)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