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連丸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 陳師文等
🩺 主治
濕熱痢疾,腹痛下痢,裏急後重,下痢赤白相兼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
✨ 功效
清熱燥濕,行氣化滯
📖 方義
黃連苦寒清熱燥濕,解毒止痢為君;木香行氣止痛,緩解裏急後重為臣。兩藥合用,清熱與行氣並舉,體現『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』治痢法則
🧠 辯證要點
1. 濕熱蘊結大腸證
2. 腹痛裏急後重明顯
3. 下痢赤白夾雜
4.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📘 功效白話文
清除腸道濕熱,改善腹瀉腹痛,緩解排便時的急迫不適感
➕ 加減
加白芍12g、當歸9g、大黃6g,用於熱毒偏盛,腹脹痛劇者
增黃芩9g、檳榔6g,適用於兼有表證發熱者
配黨參9g、白朮9g、乾薑3g,治療寒熱錯雜型久痢
佐地榆炭12g、槐花9g,專治血痢不止者
🌿 方劑配藥
- 黃連(吳茱萸製):6 克
- 木香:4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黃連主要成分小檗鹼(berberine)具抗菌作用,抑制痢疾桿菌、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,阻斷細菌DNA複製與蛋白質合成
2. 木香揮發油含木香內酯(costus lactone),調節腸道平滑肌收縮頻率,改善腹脹與腸蠕動異常
3. 複方組合顯著降低IL-6、TNF-α等促炎細胞因子,抑制NF-κB炎症訊號通路活化
4. 動物實驗顯示雙向調節腸道滲透性,降低脂多糖誘導的腸黏膜屏障損傷
5. 臨床試驗證實可縮短細菌性痢疾發熱時間,降低糞便白細胞計數效果優於常規抗生素組
6. HPLC分析顯示配伍後黃連生物鹼溶出率提高23%,木香促進難溶性成分跨膜轉運
7. 透過抑制腸道α-葡萄糖苷酶活性,改善感染性腹瀉引發的滲透性腹瀉症狀
8. 長期毒性試驗顯示肝腎功能指標無異常,但大劑量可能延長凝血酶原時間
9. 基因芯片分析發現調控Nrf2/ARE抗氧化路徑,減輕結腸氧化應激損傷
10. 代謝組學研究表明可校正腸道菌群失衡,增加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豐度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腹瀉3日,每日5-7次,糞質稀溏夾雜黏液,排便前臍周絞痛,裡急後重感明顯。
- 伴隨症:肛門灼熱、輕微發熱(體溫37.8℃)、口渴欲冷飲、小便短赤、舌質紅、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油膩,工作應酬頻繁飲酒。
- 近期曾進食生冷海鮮,發病前一日有腹瀉加重史。
4. 辯證分析
- 證型:濕熱蘊結大腸,氣機阻滯。
- 病機:飲食不潔,濕熱內侵,蘊結腸道,氣血壅滯,傳導失司,故見腹痛、下痢赤白;濕熱下迫,肛門灼熱;舌脈均顯濕熱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)
- 加減:
- 加白頭翁12克、秦皮9克(清熱解毒止痢)
- 加白芍15克、甘草6克(緩急止痛)
- 發熱明顯時,暫加葛根15克(解肌退熱)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香連丸加減方,每日1劑,分2次服,連服3日。
- 3日後:腹痛減輕,腹瀉次數減至每日2-3次,黏液減少,體溫恢復正常。
- 7日後:大便成形,肛門灼熱感消失,舌苔轉薄黃,脈象趨緩。續服香連丸原方3日鞏固,症狀完全緩解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食物,避免飲酒。
- 生活調攝:飲食清淡,適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。
- 特殊禁忌:脾胃虛寒者慎用;若瀉下無度或出現脫水徵兆,需配合西醫補液治療。
- 孕婦慎用:黃連苦寒,恐傷胎氣,孕婦需經醫師評估後使用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腹瀉膿血便3日,腹痛劇烈,裡急後重(便意頻繁但排便量少)。
- 伴隨症:發熱(體溫38.2°C)、口乾苦、小便短赤、肛門灼熱感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;脈滑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飲食偏嗜辛辣油膩,常應酬飲酒。
- 近期曾食用不潔海鮮,發病前一日有暴飲暴食史。
4. 辨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大腸,氣血阻滯,熱毒灼傷腸絡。
- 辨證:濕熱痢(急性腸炎或菌痢範疇)。
- 關鍵證據:膿血便、裡急後重、苔黃膩、脈滑數,符合濕熱下注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)
- 加減:
- 腹痛甚加白芍12g、甘草6g(緩急止痛)。
- 發熱加黃芩9g、葛根15g(清熱解表)。
- 膿血便明顯加地榆炭10g、馬齒莧15g(涼血止痢)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香連丸加減方,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,連服3日。
- 3日後:腹痛減輕,膿血便減少,體溫降至37.5°C,裡急後重緩解。
- 續治:原方去葛根,加茯苓12g(健脾利濕),再服5劑。
- 1週後:大便成形,無膿血,舌苔轉薄白,脈趨緩和。停藥後隨訪2週未復發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:忌油膩、辛辣、生冷,宜清淡易消化(如粥、蒸煮蔬菜)。
- 生活:避免過勞,注意飲食衛生。
- 禁忌:脾胃虛寒(症見畏寒、腹瀉清稀)者慎用;孕婦需醫師指導服用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