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厚朴溫中湯的功效、症狀辨別用法、藥材組成、現代科學研究與案例
👁️ 觀看次數:37
📚 出處
《內外傷辨惑論》 李杲(李東垣)
🩺 主治
寒濕中阻,脘腹脹滿疼痛,嘔吐泄瀉,舌苔白膩,脈沉遲。
✨ 厚朴溫中湯功效
溫中行氣,燥濕除滿。
📘 厚朴溫中湯功效白話文
溫暖脾胃、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因受寒或濕氣停滯導致的腹部脹痛、消化不良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📖 方義
厚朴為君,行氣燥濕;陳皮、木香助厚朴理氣,乾薑溫中散寒,草豆蔻仁燥濕行氣,茯苓健脾利濕,炙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溫中行氣、燥濕除滿之效。
🧠 辯證要點
脘腹脹滿疼痛,遇寒加重,嘔吐清水,泄瀉清稀,舌苔白膩,脈象沉遲或濡緩。
➕ 加減
加附子、肉桂,增強溫陽散寒之力。
加蒼朮、薏苡仁,加強燥濕健脾效果。
加香附、砂仁,提升行氣止痛作用。
加半夏、生薑,降逆止嘔。
🌿 厚朴溫中湯方劑組成藥材(每帖)
- 厚朴:9 克
- 陳皮:6 克
- 炙甘草:3 克
- 茯苓:3 克
- 草豆蔻仁:3 克
- 木香:3 克
- 乾薑:1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厚朴:含厚朴酚與和厚朴酚,具抗發炎、抗菌及調節胃腸平滑肌作用,能促進腸道蠕動並抑制過度收縮。
2. 陳皮:揮發油及橙皮苷成分可促進消化液分泌,抑制腸道痙攣,並具抗氧化及抗潰瘍活性。
3. 甘草:甘草酸及黃酮類化合物具抗潰瘍、抗炎作用,調節免疫反應並抑制幽門螺旋桿菌。
4. 茯苓:茯苓多糖調節腸道菌群,增強免疫功能,利尿作用有助改善水液代謝異常。
5. 草豆蔻:揮發油成分可促進胃排空,抑制胃酸過度分泌,並具抗微生物活性。
6. 木香:木香烴內酯與去氫木香內酯能鬆弛腸道平滑肌,改善腹脹腹痛,兼具抗炎效果。
7. 乾薑:薑辣素促進血液循環,增強消化酶活性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以減輕黏膜炎症。
(全方協同作用:調節胃腸動力、抑制炎症因子如TNF-α與IL-6、修復消化道黏膜損傷、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)
📝 厚朴溫中湯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脘腹脹滿冷痛,持續數月,進食後加重,喜溫按,得熱稍緩。
- 伴隨症:
- 食欲不振,噁心欲嘔。
- 大便稀溏,日行2-3次,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- 肢體困重,倦怠乏力。
- 口淡不渴,舌質淡胖,苔白厚膩,脈沉遲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節,嗜食生冷(如冰飲、涼拌菜)。
- 工作壓力大,時常熬夜,缺乏運動。
- 既往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胃痛自行服用成藥緩解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寒濕困脾,中焦氣機阻滯,脾陽不振。
- 辨證:寒濕困脾證。
- 寒濕內阻,氣滯不暢→脘腹脹滿冷痛。
- 脾失健運→食欲不振、便溏完穀不化。
- 濕性重濁→肢體困重。
- 舌脈為寒濕內盛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厚朴溫中湯加減
- 厚朴12g、陳皮9g、乾薑6g、茯苓15g、草豆蔻6g(後下)、木香6g、炙甘草6g。
- 加減:
- 加蒼朮9g(增強燥濕健脾)。
- 加炒白朮12g(健脾止瀉)。
- 嘔惡明顯,加生薑3片(溫中止嘔)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予上方,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連服7日。
- 服藥3日後脘腹脹痛減輕,噁心感消失。
- 服藥7日後大便成形,日行1次,食慾改善。
- 二診:原方去草豆蔻,加黨參12g補氣健脾,續服7劑。
- 兩週後諸症基本緩解,舌苔轉薄白,脈象較前有力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辛辣,避免過飢過飽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飲食,飯後緩步行走助運化,夜間忌熬夜。
- 禁忌證型:
- 濕熱中阻(見舌紅苔黃膩、口苦)者不宜。
- 陰虛內熱(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)者禁用。
- 特殊注意:本方偏溫燥,長期服用易傷陰液,症狀緩解後需調配健脾養胃方劑善後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厚朴溫中湯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脘腹脹滿持續半月,按之柔軟但觸痛明顯,進食後加重,噯氣頻繁。
- 伴隨症:食欲不振,口淡不渴,四肢沉重乏力,大便稀溏日行2-3次,小便清長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邊有齒痕,苔白厚膩,脈沉遲而濡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冷凍倉儲工作,日常嗜食生冷海鮮及冰飲。
- 近半年因工作壓力大,飲食不規律,常以速食果腹。
- 無慢性病史,偶有飲酒習慣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寒濕困脾,氣機壅滯。
- 證型:太陰寒濕證。
- 分析:外感寒濕(工作環境陰冷)與內傷飲食(過食生冷)互結,阻遏中焦氣機,脾陽不運,濕濁內停,致腹脹便溏;舌脈均為寒濕內盛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厚朴溫中湯原方加減
- 厚朴15g(薑製)、陳皮10g、乾薑9g、茯苓12g、草豆蔻6g(後下)、木香6g、炙甘草5g、生薑3片
- 加減:加炒白朮12g健脾燥濕,減草豆蔻為4g防過燥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首診:予3劑,囑文火久煎,飯前溫服。忌生冷、油膩。
- 覆診(第4日):腹脹減三成,噯氣減少,大便成形日1次。原方續服5劑。
- 三診:脹滿消八成,食慾增,四肢轉溫。去木香,加黨參10g,續服7劑鞏固。
- 追蹤:月後回報諸症悉平,囑服香砂六君丸調理善後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嚴禁冰品、瓜果、海鮮等寒涼之物,宜食薑粥、山藥等溫中食物。
- 生活調攝:避免久處濕冷環境,脘腹部位需保暖。
- 禁忌證:陰虛內熱、濕熱蘊結者禁用,孕婦慎用。
- 藥後反應:部分患者初服可能出現輕微口乾,屬正常藥效反應,可酌加麥冬6g調和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