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疏肝散
此為柴胡疏肝散藥材參考圖片,非真實藥材實物拍攝,與實品會有差異。

柴胡疏肝散的功效、症狀辨別用法、藥材組成、現代科學研究與案例

👁️ 觀看次數:37

📚 出處

《景岳全書》 張介賓

🩺 主治

肝氣鬱結,脅肋疼痛,胸悶善太息,情志抑鬱易怒,脘腹脹滿,脈弦。

✨ 柴胡疏肝散功效

疏肝解鬱,行氣止痛

📘 柴胡疏肝散功效白話文

調節情緒壓力導致的肝氣不順,改善胸悶脅痛、腹脹等不適,緩解因壓力引發的消化功能失調

📖 方義

柴胡疏肝解鬱為君,香附、川芎助柴胡疏肝行氣活血為臣,枳殼、陳皮理氣寬中,芍藥養血柔肝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疏肝行氣、活血止痛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1. 胸脅脹痛 2. 脈象弦緊 3. 情志抑鬱病史 4. 症狀隨情緒波動加劇 5. 脘腹痞悶不舒

➕ 加減

加鬱金、川楝子

用於氣鬱化火見口苦、煩躁者,增強疏肝清熱作用(《中醫方劑學》)

加當歸、丹參

血瘀明顯見舌紫暗者,加強活血化瘀功效(《臨床中醫藥學》)

加白朮、茯苓

脾虛夾濕見食少便溏者,配合健脾利濕(《古今名醫方論》)

減川芎量加梔子

熱象顯著者,防止辛溫助熱(《方劑辨證應用》)

🌿 柴胡疏肝散方劑組成藥材(每帖)

  • 柴胡:6 克
  • 陳皮:6 克
  • 川芎:4.5 克
  • 香附:4.5 克
  • 枳殼:4.5 克
  • 芍藥:4.5 克
  • 炙甘草:1.5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抗炎作用**:方中柴胡含柴胡皂苷,可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釋放,減輕組織炎症反應。
2. **調節肝膽功能**:柴胡與陳皮協同促進膽汁分泌,降低膽固醇,改善肝細胞代謝,具保肝作用。
3. **舒緩平滑肌痙攣**:枳殼與芍藥中的黃酮類成分可鬆弛胃腸道平滑肌,緩解脹氣與疼痛。
4. **抗抑鬱與鎮靜**:香附揮發油與川芎內酯調節單胺類神經遞質(如5-HT、NE),改善焦慮與抑鬱情緒。
5. **改善微循環**:川芎嗪擴張血管,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液黏稠度,促進組織血流。
6. **免疫調節**:甘草酸抑制過度免疫反應,降低過敏介質(如組胺)釋放,調節Th1/Th2平衡。
7. **抗氧化應激**:陳皮中的橙皮苷與芍藥苷清除自由基,減少氧化損傷,保護肝臟與神經細胞。
8. **調節腸道菌群**:方劑整體可增加益生菌(如乳酸桿菌)數量,抑制致病菌過度增殖。
9. **鎮痛機制**:芍藥苷與甘草次酸協同抑制COX-2與PGE2生成,阻斷痛覺傳導路徑。
10. **抗纖維化作用**:柴胡與川芎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,減少膠原沉積,延緩肝纖維化進程。

📝 柴胡疏肝散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
- 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胸脅脹滿疼痛,情緒抑鬱易怒,時常嘆氣,脈弦。
- 伴隨症:
- 胃脘脹悶,食慾不振。
- 月經前乳房脹痛加重,經期不規律,經血色暗夾血塊。
- 頭暈頭痛,失眠多夢。
- 舌質偏紅,舌苔薄白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久坐少動。
- 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油膩食物。
- 平素性格急躁,家庭關係緊張。

4. 辯證分析
- 證型: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兼有脾胃失和。
- 病機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橫逆犯胃;肝鬱日久影響衝任,導致月經失調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陳皮、川芎、香附、枳殼、芍藥、炙甘草)。
- 加減:
- 加白朮、茯苓健脾和胃。
- 加當歸、益母草調經活血。
- 夜寐不安加酸棗仁、合歡皮安神解鬱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處方7劑,每日1劑,分早晚溫服。
- 服藥3日後胸脅脹痛減輕,情緒較穩定。
- 7日後胃脹緩解,食慾改善,睡眠稍安。
- 二診:原方去枳殼,加丹參活血通絡,續服7劑。
- 月經來潮時乳房脹痛明顯減輕,經血較順暢,血塊減少。
- 三診:調整為隔日1劑,配合情志疏導,2週後諸症基本緩解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生冷、油膩食物,避免飲酒。
- 生活調攝:保持情緒舒暢,適度運動(如散步、瑜伽)。
- 藥物禁忌:陰虛火旺者慎用;孕婦需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- 隨訪建議:每月複診一次,長期壓力管理以防復發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柴胡疏肝散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脅肋脹痛反覆發作3個月,加重一週;胸悶善太息,情緒焦躁易怒。
- 伴隨症狀:
- 胃脘脹滿,食慾不振,進食後噯氣頻作。
- 夜間難以入眠,多夢易醒。
- 大便時乾時溏,排便不暢。
- 舌質偏紅,舌苔薄白微膩;脈弦細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高壓工作,作息不規律,常熬夜至凌晨。
- 飲食偏好油膩辛辣,偶爾飲酒應酬。
- 缺乏運動,近半年體重增加5公斤。

4. 辯證分析
-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故見脅痛、胸悶、脈弦。
- 肝鬱犯胃:肝氣橫逆犯脾土,導致胃脘脹滿、噯氣、食慾差。
- 氣鬱化火擾神:氣鬱日久化熱,上擾心神,故失眠多夢、舌質偏紅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柴胡疏肝散
- 柴胡9g、陳皮6g、川芎6g、香附6g、枳殼6g、白芍9g、炙甘草3g
- 加減:
- 加炒梔子6g(清肝熱)、茯苓12g(健脾安神)
- 減川芎至4g(防化燥傷陰)
-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早晚溫服,連服7日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後):脅痛減輕50%,胃脹緩解,睡眠改善。調整處方:去炒梔子,加合歡皮9g(解鬱安神)。
- 二診(再服14日):情緒趨穩,大便成形,舌苔轉薄白。改為隔日1劑,配合逍遙丸調理。
- 隨訪1月:症狀基本消失,體重下降2公斤,建議調整作息並練習八段錦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生冷、酒精;宜清淡易消化,可適量食用佛手、金橘。
- 情志調攝:避免過度思慮,建議進行冥想或太極等舒緩運動。
- 特殊禁忌:
- 陰虛火旺者慎用,需調整方中溫燥藥物比例。
- 服藥期間若出現口乾咽燥,應及時回診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