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阿膠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3

📚 出處
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
🩺 主治

陰虛火旺所致的心煩失眠、口乾咽燥、手足心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✨ 功效

滋陰降火,除煩安神。

📖 方義

黃連、黃芩苦寒清熱瀉火;芍藥、阿膠滋陰養血;雞子黃滋陰潤燥,交通心腎。全方共奏滋陰降火、除煩安神之效。

🧠 辯證要點

心煩不眠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為主要辨證要點,伴隨陰虛內熱症狀如口乾、手足心熱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改善因體內陰液不足、虛火上擾引起的失眠、焦躁,緩解口乾舌燥與手足發熱等不適。

➕ 加減

陰虛甚者

加生地黃12克、麥冬9克,增強滋陰潤燥之力。

火旺甚者

加知母9克、黃柏6克,加強清熱瀉火功效。

失眠嚴重

加酸棗仁12克、龍骨15克,以助鎮靜安神。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黃連:12 克
  • 黃芩:6 克
  • 芍藥:6 克
  • 阿膠:9 克
  • 雞子黃:2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黃連:抗菌作用;抗炎作用;抗病毒作用;調節心血管功能;神經保護作用;
黃芩:抗炎作用;抗氧化作用;抗過敏作用;保肝作用;抑制腫瘤細胞增殖;
芍藥:鎮痛作用;抗炎作用;免疫調節;改善微循環;抗焦慮及抗抑鬱作用;
阿膠:補血作用;促進造血功能;增強免疫力;抗疲勞;抗氧化及抗衰老;
雞子黃:滋陰養血;調節神經遞質(如5-HT);促進細胞修復;改善睡眠質量;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長期失眠,入睡困難,夜間易醒,心煩躁動
- 伴隨症狀:
- 手足心熱,午後潮熱
- 口乾咽燥,飲水不解渴
- 頭暈耳鳴,健忘
- 小便短赤,大便偏乾
- 舌尖紅絳,苔薄少,脈細數

3. 過往生活史
- 工作壓力大,常熬夜至凌晨
- 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重口味
- 無慢性病史,偶有經期提前、經量偏少

4. 辯證分析
- 證型:陰虛火旺,心腎不交
- 病機:
- 長期熬夜耗傷陰血,腎陰不足,無法上濟心火
- 心火亢盛,擾動心神,故失眠心煩
- 陰虛內熱,故見潮熱、口乾、舌紅脈細數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黃連阿膠湯(原方加減)
- 黃連6g、黃芩9g、白芍12g、阿膠9g(烊化)、雞子黃2枚(沖服)
- 加減:
- 加麥冬12g(養陰生津)
- 加生地黃15g(滋腎陰,清虛熱)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,夜間睡眠改善,醒後可再入睡,口乾減輕,大便轉軟。
- 二診:去黃芩,減黃連至4g,加酸棗仁15g(安神養心),續服14劑。手足心熱消退,心煩明顯緩解,舌苔漸生。
- 三診:改為隔日一劑,配合調整作息,追蹤一月後症狀穩定,睡眠恢復正常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炸、溫燥食物(如羊肉、韭菜),避免咖啡、濃茶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作息,晚間11點前就寢,練習靜坐或冥想以緩解焦慮。
- 特殊禁忌:
- 脾胃虛寒、腹瀉者慎用,阿膠滋膩恐礙脾胃運化。
- 服藥期間避免與抗凝血藥物併用(阿膠可能影響凝血功能)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3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嚴重失眠(徹夜難眠)、心煩躁動、口乾舌燥、夜間手足心熱。
- 伴隨症: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小便短黃、大便乾結;舌質紅絳少苔,脈細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從事高壓設計工作,每日熬夜至凌晨,飲食偏好辛辣刺激,近半年因家庭壓力加重症狀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心火亢盛、腎陰虧虛,水火不濟,心腎不交。
- 證型:陰虛火旺,虛熱擾神。
- 舌脈佐證:舌紅少苔為陰虛內熱;脈細數為陰虧血少、虛火內擾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黃連阿膠湯(原方)
- 黃連12g、黃芩6g、白芍6g、阿膠9g(烊化)、雞子黃2枚(沖服)
- 加減:
- 加酸棗仁15g、龍骨30g(先煎)以安神定志;
- 大便乾結加玄參10g、生地15g滋陰潤腸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劑後,夜間可入睡2-3小時,心煩減輕,口乾稍緩。
- 二診:調整阿膠增至12g,加麥冬10g,續服5劑,入睡時間延長至4-5小時,手足心熱消退,舌苔漸生薄白。
- 鞏固期:改為隔日1劑,連服2週,睡眠恢復正常,餘症基本消失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咖啡、濃茶;避免熬夜及過度用腦。
- 藥後調護:服藥期間忌與油膩食物同服,雞子黃需待藥液稍涼後攪入。
- 禁忌人羣:脾胃虛寒泄瀉者慎用;陽虛畏冷、舌淡苔白者禁用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