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麥大棗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3
📚 出處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臟躁證。精神恍惚,常悲傷欲哭,不能自主,心中煩亂,睡眠不安,甚則言行失常,呵欠頻作,舌淡紅苔少,脈細數。現代應用於更年期症候群、神經衰弱、失眠等。
✨ 功效
養心安神,和中緩急
📖 方義
甘草甘緩和中,瀉火養心為君;小麥甘涼養心寧神為臣;大棗甘溫益氣補中,潤燥緩急為佐。三藥合用,甘潤平補,養心調肝,和中緩急。
🧠 辯證要點
1. 情緒異常(無故悲傷/哭笑無常) 2. 心神失養(煩躁失眠) 3. 陰血不足(舌紅少苔脈細)
📘 功效白話文
調節情緒壓力、改善睡眠品質、緩解焦慮緊張狀態,尤其適合長期精神緊張或更年期引起的煩躁不安
➕ 加減
原方加生龍骨15g、生牡蠣15g,適用於煩躁不安、驚悸多夢明顯者,增強鎮驚安神之效
原方加酸棗仁12g、柏子仁9g,針對陰虛失眠嚴重者,加強養血安神作用
原方加白芍12g、當歸9g,用於血虛明顯伴月經量少者,增強養血柔肝功效
合併百合地黃湯(百合15g、生地黃12g),適用於陰虛內熱伴口乾心煩者
🌿 方劑配藥
- 甘草:9 克
- 小麥:15 克
- 大棗:30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甘草
- 含甘草甜素與甘草酸,具抗炎、抗過敏及調節免疫作用
- 調節中樞神經GABA受體,緩解焦慮與抑鬱情緒
- 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,延長血清素作用時間
2. 小麥
- 富含γ-氨基丁酸前體物質,促進GABA合成
- 麥麩多醣調節腸腦軸功能,改善神經內分泌
- 含維生素B群穩定自主神經系統
3. 大棗
- 環磷酸腺苷(cAMP)調節細胞訊息傳導
- 三萜類化合物具神經保護與抗驚厥效果
- 多醣體增強下視丘-垂體-腎上腺軸調節能力
4. 複方協同作用
- 調節HPA軸異常活性,降低皮質醇水平
- 提升腦部BDNF表現,改善神經可塑性
- 調控腸道菌群代謝色氨酸路徑,增加5-HT生物利用度
- 抑制NF-κB發炎通路,降低神經發炎反應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
年齡:4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情緒不穩,無故悲泣,夜間失眠多夢,心悸易驚。
- 伴隨症:
- 頭暈目眩,耳鳴如蟬鳴。
- 自覺喉中異物感(梅核氣)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。
- 手足心熱,午後潮熱,口乾不欲飲。
- 大便偏乾,小便短赤。
- 舌質紅少津,苔薄微黃,脈細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壓力大,家庭關係緊張。
- 飲食不規律,偏好辛辣燥熱食物。
- 近半年熬夜頻繁,睡眠品質差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心陰不足,肝鬱化火,臟陰虧虛,神不守舍。
- 證型:臟躁證(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」)。
- 辨證要點:
- 情緒異常、失眠心悸為心陰失養。
- 喉中異物感為肝氣鬱結,痰氣交阻。
- 舌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甘麥大棗湯(原方)
- 甘草(炙)9克、小麥30克、大棗10枚。
- 加減:
- 加酸棗仁15克(養心安神)、柏子仁12克(潤腸通便)。
- 加鬱金9克、合歡皮12克(疏肝解鬱)。
- 口乾甚者,加麥冬12克、生地黃15克(滋陰生津)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處方7劑,水煎服,每日1劑,分早晚溫服。
- 服藥3日後,情緒趨穩,夜寐轉安,喉中異物感減輕。
- 7劑後,心悸頭暈明顯改善,大便轉軟。
- 二診:原方去柏子仁,加百合15克,續服14劑。
- 手足心熱消退,舌苔轉薄白,脈象趨緩。
- 隨訪1月,未再發作無故悲泣,睡眠恢復正常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忌食辛辣、油炸、咖啡等燥熱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情緒舒暢,避免過度勞累及熬夜。
- 若合併嚴重焦慮或抑鬱,需配合心理疏導。
- 禁忌:
- 脾胃虛寒、濕濁內盛者慎用(原方偏甘潤,恐助濕滯)。
- 外感表證未解或實熱證明顯者不宜單用此方。
- 長期服用需監測血糖(小麥含澱粉,大棗含糖量高)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|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長期情緒低落,無故悲傷欲哭,夜間難以入睡,多夢易驚醒。
- 伴隨症:心悸不安,時感喉中如有異物梗阻(梅核氣),手足心微熱,食慾不振,大便偏乾。
- 舌脈診:舌質淡紅、苔薄少津,脈細略數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工作壓力大,長期熬夜,飲食不規律。
- 無重大疾病史,偶有月經量少、經期不調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心陰不足、肝氣鬱結,導致臟躁(類似現代「憂鬱傾向」或「更年期症候群」)。
- 證型:心脾兩虛兼肝鬱化火,陰血虧耗,神不守舍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甘麥大棗湯(炙甘草10g、浮小麥30g、大棗10枚)。
- 加減:加酸棗仁15g(養心安神)、合歡皮10g(解鬱安神)、百合15g(潤燥清心)。
- 劑量與用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,連服7日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3日後,睡眠改善,情緒波動減輕,喉中異物感稍緩。
- 二診:調整浮小麥增至40g,加柏子仁10g(潤腸通便),續服7日。大便轉順,手足心熱消退。
- 三診:情緒趨穩,哭泣次數減少,改為隔日1劑鞏固療效,總療程共21日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刺激、咖啡濃茶,避免加重陰虛火旺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作息,練習深呼吸或冥想以舒緩壓力。
- 特殊禁忌:濕熱內蘊、痰火實證者慎用;糖尿病患者需減大棗用量或諮詢醫師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