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土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3
📚 出處
《金匱要略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脾陽虛不能統血之便血、吐血、衄血、婦人血崩,血色黯淡,四肢不溫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脈沉細無力
✨ 功效
溫陽健脾,養血止血
📖 方義
竈心土溫中止血為君,白朮、附子溫陽健脾為臣,生地、阿膠滋陰養血為佐,黃芩苦寒止血,甘草調和諸藥。寒熱並用,標本兼治,剛柔相濟,溫陽而不傷陰,滋陰而不礙陽
🧠 辯證要點
1.脾陽不足證候 2.血虛有寒之出血 3.血色黯淡質稀 4.四肢不溫 5.舌淡脈沉細
📘 功效白話文
通過溫暖脾臟陽氣來改善造血功能,同時滋養血液並止血,適用於體質虛寒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
➕ 加減
加三七粉3克沖服、艾葉炭6克,增強止血作用
加黃芪15克、黨參12克,增強補氣攝血功能
去附子,加女貞子12克、旱蓮草15克,加強滋陰功效
加白芍12克、延胡索9克,緩急止痛
🌿 方劑配藥
- 竈心土:60 克
- 白朮:9 克
- 附子:9 克
- 生地黃:9 克
- 阿膠:9 克
- 黃芩:9 克
- 甘草:3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**甘草**
- 抗炎、抗潰瘍作用,調節免疫系統功能。
- 甘草酸成分可緩解平滑肌痙攣,保護胃腸黏膜。
2. **乾地黃(生地黃)**
- 調節免疫功能,抑制血小板過度活化,改善微循環。
- 抗炎、抗氧化,促進造血功能,改善貧血症狀。
3. **白朮**
- 促進消化液分泌,增強腸道吸收功能。
- 利尿作用,調節腸道菌群,增強免疫力。
4. **附子**
- 強心作用,改善血液循環,增加組織灌流量。
- 抗炎、鎮痛,但需注意其烏頭鹼毒性需經炮製處理。
5. **阿膠**
- 補血作用,促進紅血球及血紅蛋白生成。
- 富含膠原蛋白,增強免疫力,抗疲勞。
6. **黃芩**
- 抗菌、抗病毒,抑制過度免疫反應。
- 黃芩苷成分具抗炎、抗氧化作用,保護血管內皮細胞。
7. **竈心黃土(伏龍肝)**
- 富含微量元素及礦物質,可能具吸附作用。
- 傳統用於止瀉,現代研究認為可能調節腸道滲透壓及黏膜保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5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便血(暗紅色血便)持續2個月,加重1週
- 伴隨症狀:
- 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,畏寒
- 神疲乏力,食慾不振,腹部隱痛喜溫按
- 大便質稀,日行2-3次,血便與糞便混雜
- 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沉細弱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規律,喜食生冷
- 過度勞累,從事農務工作
- 無慢性腸道疾病史,近期未服用抗凝血藥物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陽虛衰,統血無權,陰血失守
- 證型:脾陽不足,虛寒便血(中焦虛寒,血溢腸絡)
- 病位:中焦脾胃,涉及腸絡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黃土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與劑量:
灶心土(先煎)30g、白朮12g、熟附子(先煎)6g、乾地黃15g、阿膠(烊化)9g、黃芩6g、炙甘草6g
- 加減:
- 加炮薑炭6g(溫中止血)
- 加黨參15g(益氣健脾)
- 煎服法: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溫服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後):
- 便血量減少,血色轉淡,腹痛減輕
- 四肢轉溫,畏寒改善
- 調整處方:減附子至4g,加山藥15g(健脾固腸)
- 二診(14日後):
- 血便止,大便成形,日行1次
- 食慾增進,面色轉紅潤
- 續服原方去黃芩,加當歸10g(養血和營)
- 隨訪(1個月):症狀未復發,脈象趨緩和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食生冷、辛辣、油膩,避免過飢過飽
- 生活調攝:避風寒,適度休息,忌過度勞累
- 特殊注意:
- 灶心土需先煎取汁,再入他藥
- 附子需久煎減毒,陰虛血熱者禁用此方
- 服藥期間若出現口乾煩熱,需及時回診調整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女性
- 年齡:45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反覆便血3個月,血色暗紅,量中等,伴隨腹部隱痛、四肢不溫。
- 伴隨症狀:
- 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。
- 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。
- 偶有心悸、頭暈,夜間手足冰冷難眠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工作勞累,飲食不規律,偏好生冷食物。
- 有慢性腸炎病史,未系統治療。
- 月經量偏多,經期延長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脾陽虛弱,統血無權,兼陰血不足。
- 辨證要點:
- 便血色暗、腹部冷痛為虛寒出血之象。
- 四肢不溫、脈沉細為陽氣不振。
- 面色蒼白、心悸為血虛失養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黃土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與劑量:
- 竈心黃土(先煎)30g
- 白朮12g
- 熟附子(先煎)6g
- 生地黃15g
- 阿膠(烊化)10g
- 黃芩9g
- 炙甘草6g
- 加減:
- 加黨參15g、炮薑6g,增強溫中益氣。
- 減黃芩至6g,防過於寒涼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便血減少,腹痛減輕,手足轉溫。
- 二診:調整附子量至4g,加當歸10g補血,續服14劑。
- 三診:便血止,精神改善,舌脈轉為淡紅、脈細緩。改予歸脾丸調理善後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注意事項:
- 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,宜溫軟易消化飲食。
- 避免過勞,注意腹部保暖。
- 禁忌:
- 實熱證出血(如血色鮮紅、口乾便秘)忌用。
- 陰虛火旺或濕熱內蘊者慎用附子、竈心土。
- 特殊提示:若出血量驟增或伴隨劇痛,需立即就醫排除急症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