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癇丸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4

📚 出處

醫學心悟 程國彭

🩺 主治

風痰上擾所致癇證,症見突然昏仆、四肢抽搐、口吐涎沫、喉中痰鳴、舌苔白膩、脈弦滑。亦治痰熱內擾之失眠驚悸。

✨ 功效

滌痰熄風,開竅定癇

📖 方義

以天麻、全蠍、僵蠶平肝熄風,川貝、半夏、陳皮化痰降逆,茯苓健脾利濕,丹參、麥冬清熱安神,硃砂、琥珀鎮驚安神,遠志、石菖蒲開竅醒神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標本兼治,風痰並祛。

🧠 辯證要點

突然昏仆伴喉中痰鳴,發作時四肢抽搐明顯,平素體胖多痰,舌苔厚膩,脈象弦滑有力。

📘 功效白話文

化解體內異常痰濁,抑制異常神經放電,改善癲癇發作症狀,同時具有鎮靜安神作用。

➕ 加減

痰熱偏盛

加膽南星9g、竹瀝30ml,強化清熱化痰功效,適用於痰液黃稠、口苦苔黃者

抽搐劇烈

加鉤藤15g、羚羊角粉3g(沖服),增強平肝熄風作用,適用於持續性肌肉痙攣

失眠嚴重

加酸棗仁15g、龍骨30g,強化安神定志效果,適用於伴隨嚴重睡眠障礙者

氣虛體弱

加黨參15g、黃芪20g,輔助益氣扶正,適用於反覆發作後體能虛弱者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天麻:9 克
  • 川貝:9 克
  • 半夏:12 克
  • 茯苓:15 克
  • 丹參:15 克
  • 麥冬:12 克
  • 陳皮:6 克
  • 遠志:6 克
  • 石菖蒲:9 克
  • 全蠍:6 克
  • 僵蠶:9 克
  • 琥珀:6 克
  • 硃砂:3 克
  • 甘草:6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1. **天麻**:含天麻素及天麻苷元,具有鎮靜、抗驚厥作用,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GABA能神經遞質,降低神經元異常放電。
2. **川貝母**:含生物鹼及皂苷,具鎮咳、祛痰、抗炎作用,可能通過抑制中樞興奮性神經傳導緩解癲癇症狀。
3. **膽南星**:含生物鹼及膽酸類成分,具抗驚厥、神經保護作用,可能調節NMDA受體活性。
4. **半夏**:含鳥苷、生物鹼,具中樞抑制作用,抑制皮層異常放電,降低癲癇發作頻率。
5. **陳皮**:含橙皮苷及揮發油,具抗炎、抗氧化作用,調節神經遞質代謝。
6. **茯苓**:含茯苓多糖及三萜類,具利尿、鎮靜、免疫調節功能,可能間接影響癲癇病理過程。
7. **丹參**:含丹參酮及酚酸類,改善微循環、抗氧化,減少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相關癲癇風險。
8. **麥冬**:含甾體皂苷及多糖,具抗炎、抗心律不整作用,可能穩定神經細胞膜電位。
9. **石菖蒲**:含β-細辛醚,具抗驚厥、改善認知功能,調節腦內乙酰膽鹼水平。
10. **遠志**:含遠志皂苷,具鎮靜、抗焦慮作用,抑制谷氨酸過度釋放。
11. **全蠍**:含蠍毒多肽,具強效抗驚厥活性,阻斷鈉離子通道及抑制NMDA受體。
12. **僵蠶**:含草酸銨、蛋白酶,具抗痙攣、抗病毒作用,調節鈣離子通道功能。
13. **琥珀**:含琥珀酸,具鎮靜、安神效果,可能增強GABA能神經抑制。
14. **硃砂**(現多替代使用):含硫化汞,具鎮靜作用,但毒性風險高,現代研究多探討其神經毒性機制。
15. **竹瀝**:含酚類及氨基酸,具清熱化痰功效,可能減少痰熱上擾誘發的癲癇因素。
16. **甘草**:含甘草酸及黃酮類,具抗炎、解毒、調節免疫作用,協同緩解神經炎症反應。

(註:現代應用需注意硃砂的潛在毒性,臨床多建議以其他安神藥替代。)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8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癲癇發作1年餘,發作時突然昏仆、四肢抽搐、雙目上視、喉中痰鳴、口吐涎沫,約1-2分鐘後自行緩解,醒後疲倦嗜睡。
- 伴隨症:平日煩躁不安、夜寐不寧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黃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自幼喜食油炸甜膩食物,體型偏胖。
- 無頭部外傷史,母親有癲癇病史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痰熱內擾,肝風內動,風痰上湧,蒙蔽清竅。
- 證型:痰火擾神,肝風挾痰。
- 舌脈佐證:舌紅苔黃膩為痰熱內蘊;脈弦滑數主肝風痰火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原方)
組成:天麻、川貝母、膽南星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茯神、丹參、麥冬、石菖蒲、遠志、全蠍、殭蠶、琥珀、硃砂、竹瀝、薑汁、甘草。
- 加減:因煩躁明顯,加黃連3g清心火;大便乾結加生大黃2g(後下)通腑瀉熱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7劑後,發作頻率由每週2-3次減至1次,痰鳴減輕,大便轉軟。
- 二診:原方去生大黃,加酸棗仁6g安神,續服14劑。夜寐改善,發作間隔延長至2週1次。
- 三診:調整為定癇丸製成丸劑,每日2次,連用3個月。隨訪半年未再大發作,僅偶見短暫目眩,餘症平穩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肥甘厚味、辛辣燥熱食物,避免過飽或飢餓。
- 生活調攝: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驚嚇、過度疲勞及強光刺激。
- 藥物注意:硃砂含汞,不宜長期過量服用;體質虛寒或脾胃虛弱者慎用本方。
- 禁忌:發作時勿強行按壓肢體,防止窒息;服藥期間不可驟停西醫抗癲癇藥物(如有併用需逐步調整)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男性
年齡:2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癲癇發作3年,發作時突然昏仆、四肢抽搐、雙目上視、口吐涎沫,持續約3-5分鐘後自行緩解,發作後頭痛乏力。
- 伴隨症:平素頭暈胸悶、痰多黏稠、食慾不振;舌質淡紅、苔白膩,脈弦滑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熬夜工作,飲食不規律,喜食肥甘厚味。
- 無家族癲癇病史,無頭部外傷史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因病機:痰濁內蘊,肝風內動,痰隨風升,蒙蔽清竅,發為癇證。
- 證型:風痰閉阻證。
- 舌脈佐證:苔白膩、脈弦滑為痰濁內盛;頭暈胸悶為痰濁上擾清陽。
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原方)。
- 加減:痰多黏稠加竹瀝10ml(沖服);食慾不振加陳皮6g、茯苓10g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處方定癇丸加減,每日1劑,分早晚溫服,配合飲食調理。
- 二診(2週後):發作頻率減半,痰量減少,頭暈改善,舌苔轉薄白。續服原方調整劑量。
- 三診(4週後):近2週未發作,食慾恢復,脈轉緩和。改為隔日1劑,持續調理3個月後停藥。
- 隨訪半年:未再復發,僅偶感疲勞時輕微頭暈,餘無不適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油膩、辛辣、生冷及酒精,避免暴飲暴食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及情緒過激;發作時防止咬傷舌頭或窒息。
- 藥物禁忌:脾胃虛寒或陰虛火旺者慎用;孕婦忌服。
- 其他:定期複診,監測肝腎功能及痰濁變化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