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痹湯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
👁️ 觀看次數:2

📚 出處

溫病條辨 吳鞠通

🩺 主治

濕熱痺證,骨節煩疼,局部灼熱紅腫,發熱口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

✨ 功效

清熱祛濕,通絡止痛

📖 方義

以防己祛濕止痛為君,杏仁宣肺利氣,滑石、薏苡仁滲利濕熱,連翹、山梔清熱解毒,半夏燥濕化痰,晚蠶砂化濕通絡,赤小豆皮利水清熱。全方共奏清熱祛濕、通絡止痛之效

🧠 辯證要點

關節紅腫熱痛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蘊結之象

📘 功效白話文

消除關節紅腫熱痛,改善濕熱體質,調節發炎症狀

➕ 加減

濕重者

加蒼朮10克、茯苓15克,增強燥濕利水功效

熱盛者

加黃柏9克、生石膏30克,強化清熱瀉火作用

痛甚者

加薑黃12克、海桐皮12克,增強活血通絡止痛效果

腫脹明顯者

加澤瀉12克、車前子15克,加強利水消腫功能

🌿 方劑配藥

  • 防己:15 克
  • 杏仁:15 克
  • 滑石:15 克
  • 連翹:9 克
  • 山梔:9 克
  • 薏苡仁:15 克
  • 半夏:9 克
  • 晚蠶砂:9 克
  • 赤小豆皮:9 克
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
- **防己**:含有生物鹼(如防己鹼),具有抗炎、鎮痛作用,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減輕關節腫脹。
- **杏仁**:含苦杏仁苷,可抗炎、抗氧化,調節免疫反應,緩解呼吸道痙攣。
- **滑石**:富含矽酸鎂,具清熱利濕效果,促進尿液排泄,降低局部水腫。
- **連翹**:含連翹苷、揮發油,抗菌抗病毒,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。
- **山梔**:梔子苷成分可抗炎、解熱,調節膽汁分泌,促進代謝廢物排出。
- **薏苡仁**:薏苡仁酯調節免疫機能,抑制滑膜細胞增生,改善關節活動度。
- **半夏**:生物鹼抑制中樞神經興奮,減少嘔吐反應,協同抗炎鎮痛。
- **蠶砂**:富含葉綠素衍生物,改善微循環,促進組織修復,緩解肌肉僵硬。
- **赤小豆**:多醣體及皂苷利尿消腫,增強巨噬細胞活性,輔助抗感染。
- **綜合作用**:多靶點協同抗炎、調節免疫失衡,抑制滑膜炎症,改善濕熱痹證之紅腫熱痛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|年齡:45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訴:雙側腕關節及膝關節紅腫熱痛,活動受限,持續2週
- 伴隨症:身重疲倦、午後低熱(體溫約37.8℃)、口乾不欲多飲、小便短黃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濡數
- 加重因素:陰雨天症狀加劇,夜間疼痛影響睡眠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居住潮濕環境,從事水產養殖工作
- 飲食偏嗜肥甘厚味,偶飲酒
- 無慢性病史,近期未服用西藥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經絡,氣血痺阻不通
- 辨證要點:關節紅腫熱痛(濕熱化火)、身重苔膩(濕重)、脈濡數(濕熱內蘊)
- 證型:濕熱痺證(符合《溫病條辨》痺證濕熱阻絡型)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宣痺湯(原方組成:防己、杏仁、滑石、連翹、山梔、薏苡仁、半夏、蠶砂、赤小豆皮)
- 加減:
➔ 加「黃柏」10g 清下焦濕熱
➔ 加「蒼朮」9g 增強燥濕之力
➔ 減「半夏」量至6g 防過燥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(7日):紅腫略減,疼痛指數從8分降至5分(VAS量表),夜間可入睡
- 二診(14日):調整方中「薏苡仁」增量至30g,關節活動度改善,低熱消退
- 三診(28日):黃膩苔轉薄白,脈趨緩,停用滑石,加「丹參」12g 活血通絡
- 療效總結:治療4週後症狀消失,半年隨訪未復發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油膩、辛辣、生冷(如冰飲、螃蟹)
- 生活調攝:避免居處潮濕,關節保暖,可配合艾灸足三里
- 運動建議:漸進式關節舒展,忌劇烈運動
- 特殊禁忌:
➔ 脾胃虛寒者慎用本方
➔ 孕婦需醫師指導下調整方劑
➔ 服藥期間禁飲酒及食鵝肉等發物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52歲
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雙側膝關節及手腕關節紅腫熱痛,活動受限,遇熱加重,晨起僵硬感明顯。
- 伴隨症:口乾苦、小便短赤、身重倦怠,午後低熱(體溫約37.5-37.8℃)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
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居住潮濕環境,喜食辛辣肥甘,體型偏胖。
- 無重大慢性病史,偶有胃脘脹滿。
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濕熱蘊結經絡,氣血痹阻,鬱而化熱。
- 辨證要點:關節紅腫熱痛、苔黃膩、脈滑數為濕熱痹證典型表現;身重、口乾苦為濕熱內蘊之象。
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宣痹湯(《溫病條辨》原方)
組成:防己15g、杏仁10g、滑石15g(包煎)、連翹10g、山梔10g、薏苡仁30g、半夏10g、蠶砂10g(包煎)、赤小豆15g。
- 加減:
- 關節腫甚加蒼朮10g、黃柏10g(二妙散)清熱燥濕;
- 疼痛劇烈加乳香6g、沒藥6g活血止痛;
- 午後低熱加青蒿10g(後下)、知母10g清虛熱。
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處方7劑,每日1劑,水煎分2次服。
- 複診(7日後):關節紅腫減輕,疼痛緩解,低熱消退。調整方劑:去青蒿、知母,加茯苓15g健脾利濕,續服14劑。
- 三診:關節活動基本恢復,苔轉薄黃,脈趨緩。改為隔日1劑,配合薏苡仁粥食療,隨訪1月未復發。
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辛辣、油膩、海鮮發物;避免飲酒及生冷食物。
- 生活調攝:保持居處乾燥通風,適度活動關節(如太極、游泳)。
- 用藥注意:脾胃虛寒者慎用本方,服藥後若出現胃脘不適可加生薑3片同煎。
- 隨診建議:濕熱體質易復發,建議每季調理1次以固療效。
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
重要提醒: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