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丸 中醫常用方劑介紹
👁️ 觀看次數:2
📚 出處
《傷寒論》 張仲景
🩺 主治
蛔厥證(腹痛時作、手足厥冷、煩悶嘔吐),久痢久瀉,寒熱錯雜兼正氣虛弱證。
✨ 功效
溫臟安蛔,補虛瀉熱,調和寒熱。
📖 方義
烏梅酸澀安蛔止痛;黃連、黃柏苦寒清熱下蛔;附子、乾薑、桂枝、蜀椒、細辛辛熱溫臟祛寒;人參、當歸補養氣血。全方寒熱並用,邪正兼顧,調和陰陽。
🧠 辯證要點
上熱下寒(口乾舌燥、四肢冰冷)、虛實夾雜(體虛但腹痛劇烈)、嘔吐或便蛔蟲史。
📘 功效白話文
調節體內寒熱失衡,緩解腹痛嘔吐,改善虛弱體質,尤其適用於寄生蟲感染或慢性腹瀉伴隨手腳冰冷的情況。
➕ 加減
蛔蟲症狀明顯時,增強殺蟲驅蛔功效(加10-15克)
下焦虛寒嚴重(腹瀉清稀、小腹冷痛),加強溫陽散寒(加6-9克)
上熱症狀突出(口瘡、煩躁),加重清熱力度(加9-12克)
患者陰虛內熱體質(舌紅少苔、潮熱),降低溫燥藥比例
🌿 方劑配藥
- 烏梅:300 克
- 細辛:180 克
- 乾薑:180 克
- 黃連:480 克
- 當歸:120 克
- 附子:120 克
- 蜀椒:120 克
- 桂枝:180 克
- 人參:180 克
- 黃柏:180 克
🔬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
1. 烏梅(主要成分)
- 含大量有機酸(檸檬酸、蘋果酸)
- 抑制腸道致病菌生長
- 調節腸道酸鹼平衡,促進膽汁分泌
- 現代研究顯示抗過敏及抑制腫瘤細胞作用
2. 細辛
- 揮發油(甲基丁香酚)具鎮痛、抗炎效果
- 抑制組胺釋放,緩解平滑肌痙攣
- 局部麻醉作用及免疫調節功能
3. 乾薑
- 薑辣素促進血液循環與消化液分泌
- 抗潰瘍作用(抑制胃酸過度分泌)
- 抗菌及抗血小板凝集效果
4. 黃連
- 小檗鹼(berberine)廣譜抗菌抗病毒
- 抑制腸道致病菌(如痢疾桿菌)
- 抗炎及調節腸道免疫功能
5. 當歸
- 多糖體促進造血功能與免疫調節
- 阿魏酸抑制血小板凝集,改善微循環
- 鎮痛及平滑肌鬆弛作用
6. 附子
- 烏頭鹼(治療量)強心、抗休克
- 擴張外周血管,改善微循環
- 抗炎鎮痛及腎上腺皮質刺激作用
7. 蜀椒
- 揮發油抑制腸道寄生蟲與致病菌
- 局部麻醉與鎮痛效果
- 促進消化液分泌,調節腸胃蠕動
8. 桂枝
- 桂皮醛擴張血管,改善末梢循環
- 解熱、抗炎及抗過敏作用
- 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
9. 人參
- 人參皂苷增強免疫與抗疲勞
- 調節中樞神經與內分泌系統
- 促進腸道黏膜修復與抗氧化
10. 黃柏
- 小檗鹼協同抗菌,抑制幽門螺旋桿菌
- 抗潰瘍與降血糖作用
- 調節Th1/Th2免疫平衡
*註:全方配伍展現「寒熱並調」特色,現代研究證實其對腸道功能紊亂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免疫失調相關疾病具協同治療潛力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一)
1. 案例患者訊息
性別:女性
年齡:42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症:反覆上腹部絞痛3月餘,夜間加劇,痛時四肢厥冷,伴嘔吐清水及酸苦涎沫。
- 伴隨症:間歇腹瀉(大便稀溏夾未消化食物),口苦口乾但飲不多,食後腹脹,夜寐不安。
- 舌脈:舌質淡紅,苔薄白膩中後部微黃,脈沉細弦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長期飲食不規律,嗜食生冷瓜果。
- 工作壓力大,時有焦慮失眠史。
4. 辯證分析
- 寒熱錯雜:上熱(口苦、嘔酸)下寒(腹瀉、四肢冷)。
- 蛔蟲擾動(或氣機逆亂):陣發性腹痛,嘔吐涎沫。
- 肝胃不和:脈弦、食後腹脹。
- 正氣虛弱:脈沉細,病程遷延。
5. 治療方案(主方加減)
- 主方:烏梅丸原方
- 劑量加減:
烏梅10g、細辛3g、乾薑6g、黃連3g、當歸6g、炮附子6g、蜀椒3g、桂枝6g、黨參6g、黃柏3g。
- 煎服法:水煎取汁,每日1劑,分2次飯前溫服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7日:腹痛頻率減半,嘔吐止,四肢轉溫,大便成形。
- 二診調整:原方減蜀椒至2g、細辛至2g,加炒白朮9g,續服14日。
- 三診:腹痛未再發,食慾增,舌苔轉薄白,脈緩和。改為隔日1劑,調理1個月後停藥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瓜果、油膩黏滑食物,腹痛發作時禁乳製品。
- 生活調攝:規律飲食、睡前溫水泡腳,避免過度勞神。
- 特殊提示:孕婦慎用,若出現發熱或黃疸需停藥並就診。
- 禁忌症:純熱證(如高熱、便秘)或純寒證(無口苦、舌紅)者不宜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📝 參考應用案例(二)
1. 案例患者訊息
- 性別:男性
- 年齡:8歲
2. 主要症況、伴隨症況
- 主要症況:反覆上腹部陣發性絞痛,痛時蜷縮身體,伴嘔吐蛔蟲1次,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煩躁不安。
- 伴隨症況:食欲不振,大便稀溏(夾雜未消化食物),夜間磨牙,腹部按壓時痛感加劇,舌苔白膩、舌尖微紅,脈弦緊。
3. 過往生活史
- 居住環境衛生條件較差,平素喜食生冷瓜果,飲用未煮沸井水,無規律驅蟲史。
4. 辯證分析
- 病機:蛔蟲內擾,氣機逆亂,寒熱錯雜(上熱下寒)。
- 證型:蛔厥證(寒熱夾雜,脾胃虛寒,蛔蟲上竄)。
- 舌脈佐證:白膩苔主寒濕,舌尖紅為上焦浮熱;弦緊脈主痛證與蟲積。
5. 治療方案
- 主方:烏梅丸原方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與劑量:
烏梅15g、細辛3g、乾薑6g、黃連6g、當歸6g、附子3g(先煎)、蜀椒3g、桂枝6g、人參6g、黃柏6g
- 加減:因兒童體質,減附子用量,加焦山楂6g助消化。
- 煎服法:水煎取汁300ml,分3次溫服,服藥後飲少量蜂蜜水。
6. 治療過程及效果
- 初診:服藥1劑後腹痛減輕,嘔吐止,四肢轉溫。
- 複診(3日後):大便排出蛔蟲2條,食欲改善,舌苔轉薄白。
- 調方:原方去細辛、蜀椒,加白朮6g健脾,續服5劑鞏固。
- 隨訪:1月後未復發,生活習慣調整後體重增加。
7. 注意事項及禁忌
- 飲食禁忌:忌生冷、油膩、不潔食物,治療期間以溫粥養胃。
- 生活調攝:改善飲水衛生,定期驅蟲,腹部保暖。
- 藥物禁忌:實熱證(如純熱無寒之泄瀉)、孕婦慎用;附子需先煎減毒。
- 不良反應監測:若出現口乾、心悸需停藥並就醫。
※ 本內容僅供參考,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診斷。
本網頁內容,僅提供學習中醫知識與健康資訊參考,非合格醫療診斷也不承擔相關風險,如您有健康問題請務必洽合格中醫師以獲得專業建議。